在网络上,关于电动车是否是工业倒退,以及四大造车国神话的讨论甚嚣尘上。一边是大力倡议电动化的欧美,另一边却是自身难以推进电动化转型的现实,这一矛盾令人深思。而消费者的选择,无疑是这场博弈的终极裁判,销量数据则成为揭示真实市场趋势的关键。
奥迪曾计划在2033年前停售内燃机汽车,但如今这一计划已被撤回。奔驰也调整了目标,从“2030年全电动”改为新能源车型(含混动)最高占比50%。沃尔沃、本田、日产等车企也纷纷下调电动化目标。与此雪佛兰迈锐宝、奔驰A级等经典燃油车型停产,而保时捷则选择延长燃油车生命周期,推行油电混动并行策略。
欧盟放宽碳排放规则,从“年度达标”改为“20252027年平均达标”。英国推迟禁燃令至2035年,德国取消电动车补贴,美国特朗普政府终止7500美元电动车税收抵免。政策的松动,让车企在电动化转型上的压力有所减轻。
从利润角度看,奥迪燃油车在2024年贡献了65%的利润,而电动车却亏损21亿欧元。大众集团的电动车业务也连续两年亏损,严重依赖燃油车的利润输血。在市场方面,全球需求呈现出明显的割裂状态。2025年45月,中国新能源渗透率高达45%,德国为26%,美国仅9%,日本更是低至2%。73%的欧洲用户将“长途便利性”列为购车首要因素,这也限制了电动车的普及。在技术路线上,混动车型在中国市场的市占率在2024年达40%,实现了逆袭。宝马研发的新内燃机,油耗降低了20%,燃油车技术也在不断革新。
比亚迪等中国本土品牌发起价格战,使电动车售价低于同级燃油车,而德美市场的电动车与燃油车价差则高达30%。沃尔沃的超混架构采用了吉利技术,实现了技术反输出。面对中国市场的冲击,外资车企也纷纷采取求生策略。
奥迪与华为合作,在中国设立专属工厂生产Q6Letron。雷克萨斯计划于2027年在上海工厂本土化生产,产品将辐射全球。回顾历史,桑塔纳在80年代的售价相当于现今4000万的购买力,国产车的崛起倒逼价格合理化。特斯拉的开源技术也仅在中国实现了规模化落地,有力地反驳了“工业倒退论”。
在固态电池量产前(预计2026年),燃油车在极端环境下仍具有优势,混动技术成为了过渡期的最优解,理想汽车的增程式混动就是成功案例。车企的战略底层逻辑也在重构,通过燃油车利润反哺电动化研发,实现现金流平衡。
在区域布局上,中国全力推进电动化,欧美延长燃油车周期,而东南亚、非洲等地区则以燃油车为主导(占80%市场)。预计到2027年,新能源渗透率将突破90%,燃油车将退守特种场景。燃油车的底层电气架构在智能化改造上存在瓶颈,如华为ADS3.0的适配成本较高。
这场产业转型的核心矛盾并非“油电对立”,而是全球化市场与区域需求的撕裂。从“禁燃令”到“多元动力”,本质上是产业理性的回归。最终,消费者的选择将决定一切,其影响力远超企业口号和政治承诺。在这场变革中,唯有顺应市场需求,不断创新和调整战略的车企,才能在未来的汽车市场中立足。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