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大家买车,聊得最多的是什么?
可能是车里那块屏幕有多大,音响是什么牌子,或者零百加速能跑进几秒。
这些东西确实很吸引人,也代表了汽车的进步。
但是,赛力斯集团的董事长张兴海,在不久前的一个行业大会上,提出了一个听起来很朴素,但细想一下却非常有分量的观点:安全,才是最大的豪华。
这句话一出来,让很多人开始重新思考,在今天这个智能汽车满街跑的时代,我们到底应该怎样去衡量一辆车的好坏?
这究竟只是一句漂亮的宣传口号,还是真的点出了未来汽车发展的核心方向?
要理解这句话的深意,我们得先看看大家对“汽车安全”的认识是怎么一步步变化的。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们一提到安全,想到的就是车子结不结实,钢板厚不厚,安全气囊多不多。
这套逻辑,我们称之为“被动安全”。
它的核心思路是,万一发生了碰撞,车子要尽可能地保护车里的人少受伤害。
这当然非常重要,是汽车安全的基石。
但它的逻辑是建立在“事故已经发生”这个前提下的。
也就是说,它是在出事之后才起作用的,是一种补救措施。
可是随着科技的发展,特别是智能化技术的普及,一种全新的安全理念开始深入人心,那就是“主动安全”。
张兴海把它形容成一个“隐形卫士”,这个比喻特别贴切。
什么叫隐形卫士?
就是它不是等你挨了打再帮你还手,而是在危险靠近你之前,就提前帮你把风险化解掉。
现在的智能汽车,通过遍布车身的雷达、摄像头和各种传感器,就像拥有了360度无死角的眼睛和耳朵,时刻监测着周围的环境。
当你开车分神,快要追尾前车时,它会帮你紧急刹停;当你要变道,但后视镜盲区里藏着一辆车时,它会发出警报并帮你修正方向。
这种让你“尽可能不发生事故”的能力,带来的那种踏实和安心,是一种比真皮座椅、顶级音响更深层次的享受。
张兴海和他的团队,就是精准地抓住了消费者内心深处这种对“不出事”的渴望,并把它作为整个企业造车的核心出发点。
光有理念是不够的,关键看怎么把它落到实处。
赛力斯做了一件在行业里很有开创性的事,他们提出了一个叫“以场景定义安全”的体系。
这个词听起来有点专业,但说白了就是特别接地气。
他们不再是工程师们关在屋子里凭空想象,而是真正去研究我们普通人在日常开车时,会遇到哪些五花八门的状况。
比如说,在一个没有红绿灯的路口,突然从旁边窜出来一辆电动车;或者在下雨天的晚上,视线不好,路边有个行人想横穿马路;再或者,你在停车场倒车,后面突然跑过一个小孩。
这些都是真实生活中随时可能发生的危险场景。
赛力斯梳理了超过190种这样的具体用车场景,然后针对每一种场景,去开发和匹配相应的安全功能,总共开发了三百四十多项。
这些功能组合在一起,就形成了一套覆盖“生命保护”、“车身防护”、“健康呵护”和“隐私守护”的全方位智能安全体系。
那么,这套听起来很厉害的体系,在现实中到底管不管用呢?
张兴海没有讲太多复杂的技术参数,而是直接给出了几个实实在在的数据,这些数据比任何华丽的辞藻都更有说服力。
第一,这套智能安全系统,已经帮助问界车主累计避免了超过200万次的潜在碰撞。
200万次,这个数字背后,可能就是200万个家庭避免了交通事故带来的惊吓、财产损失甚至人员伤亡。
第二,根据第三方保险公司的数据统计,问界车型的续保费用,整体下降了大约30%。
保险公司是最会算账的,他们愿意主动给你降低保费,只有一个原因,那就是你的车出事故的风险确实大大降低了。
除了这些内部数据,来自权威机构的公开评测也给出了肯定的答案。
比如,问界M8在非常严苛的C-NCAP 2024版测试中,成为了第一个拿到“超五星”评价的车型;而旗舰车型问界M9,更是在中国保险汽车安全指数的测试中,拿到了史无前例的全G(优秀)评级。
这些都从不同侧面印证了其安全性能的过硬实力。
如果说数据和评级还不够直观,那么今年7月份发生的一件真实案例,则更能体现这种全方位安全保障的价值。
当时,一位问界M9车主驾车穿越青海的无人区,车辆不幸发生爆胎。
在那种手机完全没有信号的极端环境下,可以说是陷入了绝境。
就在这危急关头,车主利用了车辆自带的卫星通信eCall功能,成功与外界取得了联系,最终获得了救援。
这件事是行业内第一次通过车载卫星通话实现救援的成功案例。
它让我们看到,今天的汽车安全,已经远远超出了防止碰撞的范畴,延伸到了各种极端环境下的生命保障。
这种在你最需要的时候能救你一命的能力,才称得上是真正的“豪华”。
然而,张兴海的眼光看得更远。
在把单车的安全能力做到极致之后,他又推出了一个更宏大的构想,叫做“赛力斯产业大脑”。
这个听起来很科幻的概念,其实是想把安全管理的范围,从一台台独立的车,扩展到汽车从设计、生产到最终服务的整个生命周期。
简单来说,它就像一个超级智能指挥中心,利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不仅要管好路上跑的每一台车,还要把安全的关口不断前移。
比如,在汽车还在设计图纸阶段,它就能通过海量的仿真计算,提前发现潜在的设计缺陷;在生产线上,它能实时监控每一个零部件的质量,确保从源头上就杜绝安全隐患;车辆交付给用户后,它还能持续分析所有车辆上传的行驶数据,一旦发现某种共性的潜在风险,就能通过在线升级(OTA)的方式,在用户还没察觉到问题之前,就悄无声息地把问题解决了。
这种从源头到终端的全流程安全管理,彻底改变了传统汽车行业“先制造、后测试、再改进”的模式,让安全不再是亡羊补牢,而是真正做到了防患于未然。
归根结底,无论是那200万次避免的碰撞,还是那个宏大的“产业大脑”计划,背后都指向了张兴海始终坚持的一个信念:“用户是根”。
他曾多次在公开场合强调,“非安全不智能、非安全不电动、非安全不豪华”。
这句话的意思是,在安全这个基础之上,再去谈智能化、电动化和豪华体验才有意义。
在当前这个新车企层出不穷、技术日新月异的时代,很多品牌都在追求更快的速度、更炫的功能,但赛力斯的这种坚守,反而显得格外珍贵。
它体现了一家中国企业在快速发展中的一份冷静和责任感,那就是始终把人的生命安全放在所有考量的第一位。
这种以用户为中心,踏踏实实夯实安全基础的发展路径,不仅为企业自身赢得了市场和口碑,也为整个中国汽车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了一个值得借鉴的范本。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