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份工信部新车目录公布得相当快,提前看一下这次都有哪些新鲜货要上市。最吸引我注意的,绝对是长城那款即将亮相的巡航车S2000。听说它去年在路试时搞得风头不少,谍照都上了网,从痕迹判断,这CVT骡子可能是个硬货。其实我自己揉搓过心里大概估算,拿定价来说,起码得在15万左右(这段先按下不表),逼近一些同价位的中大型车。
我记得那天和朋友在聊天,他问:你觉得它会不会真比那些国际品牌好?我笑了。人家包裹在厂房里打磨钣金,咱们这里只能靠路考和第一波用户反馈。你说,国产的技术能到什么程度?我猜中低速时车的隔音、滤震效果会比以前强不少(估算,从实地体验的感受中体会到)——毕竟,长城大手笔投资了新的底盘平台。
说到这个平台,我就想起我刚才翻了下笔记,居然看到了一张老式的手绘结构图,心想:这些研发人员真是像画油画一样,细节之于工艺简直是用心极了。设计新车其实就像你搭积木,把外壳、底盘、电池、动力装置一块块拼上去,最后才成了车。这种由积木式组装过渡到模块式设计的转变,可能才是国产车的灵魂。
当然数字上也有点参考:我估算新款S2000的百公里成本大概在4-5元(体感/不严谨,市区工况),油耗表现可能在7-8L/百公里(样本少,也有人报告得更低点)。不过排放这个事儿,还得看它的尾气后处理技术,不能全靠我凭感觉说。
这一切其实和我们普通人还真没多大关系,但有些细节挑逗着我的好奇心。比如我问自己:如果把它开到乡间宽敞的公路上,跟国际品牌的巡航比,到底差在哪?反正我觉得,长城这次不是随便做个样子货,动力够用、耐操、油耗合理,才是关键。你知道吗,一般这类大排量巡航的发动机,心算油耗和维护成本,大概每年得花掉1万块左右(估算/体感),比紧凑型车要高出不少,但又比豪华车便宜很多。
对比一下,宝马的1300GS ADV,看得我都无奈——贵得离谱。义鹰150还真有点平替的意思,不像某些厂牌,价格算得那么刚性,几乎是买个开出去的面子。你说,平替好不好用?答案是看人,轻松、耐操、便宜,可能还得看你怎么调教。
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忽然想到:消费者最迷糊的点,不是车的硬件,而是后续的服务和保养。拿配件来说,国产的零件点击式花式便宜,但品质是否稳得住?是不是也会像某些黑心车间的快餐一样,提供二手货?这问题真难答。
再说,别的不说,我有个疑问:国产车的产品力真的能持续快跑,还是只是一阵热潮?像这次的巡航车,能吃几年?还是只能被一波炒作带偏了?有时候我会觉得,这行业里,能坚持走长远的,可能更像是在做假期驾驶体验后面的小打算。
(这段先按下不表,但你知道我其实怀疑国产品牌要变耐用王,可能还得经过几轮打磨。)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发现一个细节——关于变速箱的调校。其实就像调调调料一样,只要用心,咸淡很重要。国产车这块,从手动到CVT,再到双离合,都在不停摸索。现在我心里冒出来一个奇怪的猜测:是不是国产CVT的算法已经有点像音符,调得舒服了,就像乡村民谣,听得顺耳?不排除,这是我主观偏见,估计不够科学。
对比另一款铁粉们喜欢的摩旅车,凯越达喀尔战车,虽然看着极具硬汉范,但其实它的装载能力也不用太精细,马力54匹,没啥爆发力,但能一路到底。这种车的调性,是不是就是那种酷而耐操的感觉?我想,只要一经耐用二字,家里那台二手拉货车就有了一份侠义感。
你有没有觉得,这些新车似乎都在强调用得住?不是我说,买车最怕的,就是买了个即将堆灰的二手。或者,市场上也有点应景,像义鹰的平替,面子货摆出来,实则还是得看看后续供应链怎么打磨。你觉得,国产车能突破保有量的天花板吗?或者说,有没有人真心愿意折腾个长时间?
我们这些普通人,买车只图个方便省事。开个两三年,能用就行,享受个片刻自我驾驶的快乐,也能在发朋友圈炫耀一下我也有座驾。仔细想想,车就像家里的第二个钱包,你愿意对它温柔点,时间长了,实用性就体现出来。
我也希望,这次的国产巡航,不只是一场表演。它是真的能带领风潮,还是只用来摆个样子,整天挂在类似汽车展的装扮现场。说到这,我忽然想到一个问题——国产车,未来会不会也像电影里那样,能开上飞天?或者,我是不是太天真了?远远地,除了那片沉甸甸的油门踏板,还能触摸到哪些未来的小细节呢?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