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现在为止,市场的趋势很明显:车企都在拼策略,拼库存,拼政策。你试想,一个普通家庭,几年买一辆车,通常是为了上下班、带娃,偶尔周末郊游。那天,我跟朋友张哥聊,他说:我那辆开了三年,保养也没少折腾,价格估算,全国统一价还挺方便的。说的没错,虽然我自己偏爱个性化定制,但现在大环境确实在简化购车流程。
记得去年金九银十时,经销商门口排了长队。有个客户丢下一句话:我就不懂,价格都差不多,为什么还得这样折腾?差别真不大,但可能关系着你周末的家庭出行。通常我看合作的销售,最喜欢提库存车这个概念。有现车,提车快,优惠大。其实也是在迎合现在快节奏生活。但你会不会觉得,这种库存经常是提前备货出来的?像我偶然看过的某车主微信群,里面有人调侃:这款车已经‘仓库里等候’专供你了。车厂为了抢时间,把部分模型提前准备好,等旺季一到,就像超市备货一样。
你有没有想过:那些全国统一价的车,真的真诚吗?我自己试过,几家不同品牌的4S店,价格都差不多,但地点不同,氛围差异挺大。有次去某品牌店,老板娘跟我讲:我们这里价格一口价,透明,自己看车就能搞明白。听起来很美,但我心里想:这背后,是不是也意味着他们没什么空间折扣?而且,全网的价格一致,令人觉得信息透明,但策略其实也在引导消费者的购买心理——你没发现吗,优惠都变成了限时的?比如某次新车发布,新闻稿里说:仅限十天,优惠到你想不到。这其实是一种市场操控,制造紧迫感促成成交。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记得有个细节:某次在维修工那里听到一句话——这批车,库存很多,不得不搞点促销,反正新车都得过两三个月才能到店。说的也是供应链的博弈。就像拼多多打价格战一样,车企也是用库存换销量。你知道吗,分析一下大环境,按照我的估算,很可能每辆车的毛利润,只剩个3%-5%(估算,样本有限),但销量上去了,数字拉得更漂亮。这就是为什么说,利润空间已所剩无几。
其实我在想:新车限时优惠和全国一口价是不是都在引导我们放弃讨价还价的惯?难得了个真诚,也会变成套路。我发现,越来越多的品牌推出明码标价,这是个好趋势——每次看着那些打折广告,我都觉得内心有点嫌弃:这到底是真优惠,还是厂商提前打好折扣牌?
说到这,我忽然想到另一个问题:在这个消费者越来越懂事的年代,谁都知道,车子的价格其实是可以玩拆拆的。车企和经销商,究竟谁才是真正的掌控者?他们真的把优惠给了消费者,还是——这个我还没细想过——只是把优惠的空间收缩到了极限,让我们不得不接受这个平均价。
你有没有注意到,库存车的优惠力度在变大?有次我去一家江淮店,看到三年车的库存车,优惠好像高达5万。销售跟我说:这就是尾盘价,快买快得,舍不得亏。你会不会觉得,这其实也是一种调节市场策略?保证那些急用车的家庭能赶上旺季提车,而不会卡着等新车上市。
说到提车速度,我还想到一个细节:有个朋友刚买荣放,他说:我选了白色,要多付2000元,但黑色更有优惠。这是个典型的心理战术——颜色、配置的不同,都是套路的一部分。有时候,我自己还在想,为什么会觉得这种价格策略让人更信任?难道,透明的定价反而给了我们一种被尊重的感觉?这背后也是一种运营。
很多品牌都在推全国统一价格和线上线下一体化。我看过一款新能源汽车的官方报价,无优惠,无鼓励,但支持跨省提车——全国统一价,这个词一出来,顾客心里就不那么再犹豫了。谁也不愿意陷入地域价格大战——这不就像超市的价格标签一样,不同门店价格一样,信任感瞬间拉升。
难道这就是终极目标?让我们都变成理性消费者,没了讨价还价的乐趣,只剩下一种平静的购物体验?价格一旦标定,经销商就少了很多主动权,而厂商的话语权就变大了。你明白我意思吗?可能这也是一种价格战被‘封尸’的策略。
我刚才想起一个小插曲:有次在某品牌的展厅,看到一辆新车标价,然后销售说:这车,今天还是原价,明天可能涨一万。我心中暗笑:这不也是一种促销手段?把涨价的恐惧传达给消费者,逼着你赶快下单。其实我觉得,好像整个市场更像是一个大家玩价格游戏的大戏。
到这,你是不是也在想:需不需要在购车时多花点时间去比较、琢磨,还是说,真正的便宜早就被厂家默许藏好了?快提车、库存车、全场全国一价这些其实都让我觉得,车企们真是用心良苦。但我心中也有点疑问:这套路会不会变得更深?比如智能科技发展到一定程度,会不会出现智能定价——自动调价的功能,让我们根本没有议价的空间?
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忘了还想讲点啥。哦,对——真正会影响我决定买车的,还是那个细节:车内的那个按钮声音。有时候,比技术多的,是那种用心去做的感觉。
你有没有觉得,真正的差别其实没那么大?但生活节奏快,总喜欢被优惠和套路绑架。其实我自己觉得,车还是一台工具。它的价格、优惠,只是那一瞬间的面具。你说,未来我们还会相信那些买卖吗?或者说,还是会回归那个最基本的信任——那台车的价值是什么?也许,真正难懂的,还是我们自己心里的那个需求吧。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