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就车辆起火道歉,冷却液防腐不足触发紧急召回

2025年10月23日,上海漕河泾开发区附近,一辆理想MEGA在行驶途中底盘突然冒烟起火。车内两人迅速逃生,未造成伤亡。监控视频中火焰从车底窜出的画面迅速在网络传播,再次触动公众对新能源汽车安全的敏感神经。六天后,理想汽车公开致歉,宣布主动召回11411辆同批次车辆。事故尚未有最终技术结论,但调查已锁定一个不起眼却致命的隐患——冷却液防腐性能不足。

理想就车辆起火道歉,冷却液防腐不足触发紧急召回-有驾

这并非电池电芯自燃,而是由冷却系统腐蚀引发的连锁反应。在电动车高度关注电池能量密度与续航的今天,一场由“液体”引发的安全危机,揭开了热管理系统这一隐形防线的脆弱一面。

电动车的动力电池和电机控制器在工作时会产生大量热量,尤其在快充或高速行驶时,温度可迅速攀升。若不及时散热,电池寿命将急剧衰减,甚至触发热失控。为此,几乎所有中高端电动车都采用液冷系统,通过循环冷却液将热量导出。这套系统如同人体的血液循环,默默维持着“心脏”与“大脑”的正常运转。

理想就车辆起火道歉,冷却液防腐不足触发紧急召回-有驾

冷却液流经嵌在电池底部的铝制液冷板,吸收电芯热量后,再通过热交换器与空调制冷剂换热降温,循环往复。理想MEGA的冷却系统同样采用这一设计,且覆盖动力电池与前电机控制器。铝因其导热性好、重量轻、成本低,成为液冷板的首选材料。但铝的化学性质活泼,在特定条件下极易腐蚀,必须依赖冷却液中的缓蚀添加剂形成保护膜。

问题正出在这里。理想汽车确认,涉事批次车辆使用的冷却液防腐性能不足,导致铝制冷却板在长期运行中发生腐蚀,形成微小孔洞,冷却液随之渗漏。初期可能仅表现为故障灯亮起或动力受限,但若未及时处理,散热能力将逐步丧失。一旦局部电芯因冷却失效而过热,温度升高引发电解液分解、隔膜熔化,最终可能触发连锁式热失控,酿成起火事故。

理想就车辆起火道歉,冷却液防腐不足触发紧急召回-有驾

这一过程并非瞬间爆发,而是缓慢积累的“慢性病”。理想汽车的云端系统已能监测冷却液温度、流量等异常参数,并通过车机提醒用户靠边停车。此次事故车辆在起火前已多次亮起故障灯,系统也曾尝试通过Ecall联系车主。但现实是,多数驾驶者对这类警告缺乏足够警觉,误以为只是“小故障”,延误了处理时机。

此次召回涉及11411辆车,理想将为每辆车免费更换冷却液、动力电池及前电机控制器,并延长相关部件保修。单台维修需约一天时间,虽未造成大规模安全事故,但对企业声誉与用户信任的冲击已难以避免。更值得深思的是,这并非行业孤例。过去几年,多家车企曾因冷却系统密封不良、管路老化等问题召回车辆,但直接归因于冷却液配方缺陷的案例仍属罕见。

理想就车辆起火道歉,冷却液防腐不足触发紧急召回-有驾

有汽车材料专家指出,冷却液看似普通,实则是高度复杂的化学配方产品。其缓蚀体系需在长期高温、高压、电场环境下保持稳定,任何添加剂比例偏差或杂质混入,都可能导致防护失效。理想此次问题或与供应商批次控制有关,反映出供应链质量管理的细微疏漏,也可能暴露出厂检测环节对长期耐腐蚀性能验证不足。

与传统燃油车相比,电动车的热管理更为复杂,涉及电池、电机、电控等多重系统协同。冷却液不仅要导热,还需绝缘、防冻、防腐,是多重功能的集成体。然而,消费者与舆论往往聚焦于电池本身的安全,却忽视了这些“辅助系统”在安全链条中的关键作用。此次事件提醒行业:安全无小事,任何一个看似边缘的部件,都可能成为压垮系统的最后一根稻草。

理想创始人李想在回应中强调,此次为“主动召回”,虽事故概率仅为万分之一,但“生命只有一次,不能等待最终结论”。这种态度赢得部分舆论认可,但也有人质疑:为何隐患未在出厂前发现?为何依赖事故暴露问题?车企的预警机制是否足够前置?

未来,随着电动车技术迭代加速,热管理系统的可靠性将面临更高要求。行业或需建立更严格的冷却液长效测试标准,强化对铝材与冷却液兼容性的验证周期。同时,用户教育也亟待加强——当仪表盘亮起故障灯时,那不仅是“维修提示”,更可能是“安全警报”。

这场未造成伤亡的起火事件,像一次精准的“压力测试”,暴露出新能源汽车安全体系中被长期忽视的薄弱环节。它不源于爆炸性的技术缺陷,而始于一滴液体的缓慢腐蚀。真正的安全,不仅在于峰值性能的炫目,更在于无数细节的万无一失。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