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称中国50年造不出发动机,中国早年差距大,如今自主突围

日本人说“再给中国五十年也造不出日本发动机”,这话到底靠谱吗?这事儿要是真像日本人说得那么绝对,那中国汽车这些年的努力算什么?他们说这种话,是不是底气十足,还是有点膨胀了?咱们一块盘一盘。

先说个事实,日本造发动机,确实厉害。他们起步早,丰田、本田、日产在全球都响当当。这些品牌没点真本事也混不到现在:发动机热效率高,加工精度能做到头发丝那么细,专利多到专利局都满了。上世纪八十年代,谁家媒体做车辆体验,最后还不是说,日系发动机省油、耐造、皮实。

可有人想过没有,日本这一切,都是在哪个历史背景下完成的?日本战后靠美国的技术援助,腾飞起来,政府扶持,企业合一。再加上岛国地小资源少,他们从来就让效率和精度成了“救命稻草”。再往前点,那时候的中国呢?什么都缺,甚至连普通自行车都靠票买。第一代汽车发动机,根本是“凑合能开就算赢”。

你说中国人那股子不服输的劲哪儿来?恰恰是被这些“刺激”出来的。你说我50年造不出来,那我就偏要琢磨50年给你看。要知道,1956年长春第一辆“解放”卡车,发动机还是摸着前苏联过来的。七八十年代,中国汽车总产量也就十多万辆,发动机拼命造,性能和效率还是落后一大截。

当年谁进过那些老工厂应该知道,什么是螺丝拧到手起泡、零部件打磨到只能靠眼睛对比。有些司机出门还得配一箱工具,因为发动机太容易出毛病。拉一趟货要嘛冒黑烟、要嘛漏油。拆了再装,修了再修,说夸张点,中国人真的就是挤牙膏似的推进自研。

到了九十年代,外资车厂一进中国,合资模式风生水起。别看外企带来了新发动机,但技术核心人家死活不松手。中国工人啥也学不全,只能在流水线上组装。同一型号的车,内外两种发动机,外销的发动机比内销那台精细得多。这种“技术差距”,没谁看不出来。

可你别小看中国工程师的钻劲。进口的东西,拆开反复琢磨。测金属成分,看材料结构,一遍遍画图纸。有的师傅琢磨到家,都能凭手感判断新老零件配合度。逆向仿制,一点点摸门道,确实是从0到1的艰难起步。

日本人称中国50年造不出发动机,中国早年差距大,如今自主突围-有驾

那有没有取得真正的突破?说真话,2000年以后中国汽车才是真正开挂。奇瑞、比亚迪、吉利、长安,这些名头,有几个人当初会当回事?最初还是模仿日系、德系,后来越来越多自己设计。就拿比亚迪来说,2020年骁云发动机热效率41%,2024年直接提升到46.03%,这是线性进步?不是,这属于大跨步,而且全球第一。

咱们再对比下所谓日本“先进”的现实情况。本田1.5T发动机热效率38%,比亚迪居然能反超,而且油耗还低。你以为这只是“参数数字”的胜利?这代表中国工程师用自己的路,做出了别人不看好的逆袭。

此外,长安的蓝鲸发动机,奇瑞的鲲鹏,吉利的雷神,一个接一个新品出来。高压直喷、涡轮增压、混动技术、EGR冷却,国产发动机整出一堆别人还没普及的玩意。有些人说“国产还是不如合资”,一句话:你去4S店问问发动机质保、问问油耗测试,问问卖得好的新能源和混动SUV,数据不会骗人。

日本人称中国50年造不出发动机,中国早年差距大,如今自主突围-有驾
日本人称中国50年造不出发动机,中国早年差距大,如今自主突围-有驾
日本人称中国50年造不出发动机,中国早年差距大,如今自主突围-有驾

别再以为关键技术人家日本藏得多深。中国自主品牌混动系统,已经在海外卖得风生水起,在东南亚、欧洲到处能看到比亚迪、长安的车。甚至俄罗斯、巴西等市场,国产发动机供不应求。这要是搁十年前,谁敢信?那时候出口总是低端小排量、老技术,现在出口混动新技术,变速箱、发动机一体创新,亮的不是眼,而是硬实力。

还有人说日本高端机床和核心材料依然强大。这个没错。日本那套超精密制造,全国没几家能跟上。但话说回来,日本自己份额不断缩水,全世界“创新中心”其实早已经偏向新能源。中国那边的技术更新迭代、实测油耗、量产动力惊人、专利随手一大摞,不只超越了原来的自己,也逼得老牌巨头回头重新思考。

丰田曾经的王牌发动机,因为全球环保压力开始应对机油乳化、碳排放大、维护费高等新难题。中国的研发团队,几年研发一次更新,才不是单纯“抄作业”,而是“加料翻篇”。热效率这种东西,放在燃油车时代是王炸,到了混动、插混时代会继续下“范式革命”。

日本人称中国50年造不出发动机,中国早年差距大,如今自主突围-有驾

日本媒体当年为啥敢拍胸脯豪言?因为那会确实领先,咱们落后太多。但有谁想到,这么多年中国一直憋着一口气。老话说,人呀,不能让自己小看自己,别人越说不行,越激起斗志。今年奇瑞出口量破百万,比亚迪和长安早早实现预定目标。这些车的核心,是中国人一步步研发出来、测试出来、磨合出来的发动机,而不是靠进口和拼装。

日本人称中国50年造不出发动机,中国早年差距大,如今自主突围-有驾

现在回过头看,日本那个“50年也造不出”的预言,被事实狠狠打脸。创新不是喊口号,市场是谁说了算?技术领先靠专注和投入,靠的是持续的研发。日本还在发达,咱们还在追赶,可是现在和十五年前、二十年前,中国和日本的差距大吗?已经不是珍珠和沙子的关系,是两艘大船你追我赶。

日本人称中国50年造不出发动机,中国早年差距大,如今自主突围-有驾

谁还记得十年前买国产车怕修发动机?现在比亚迪的混动、电驱动,连美国都盯着学。发动机领域再也不是“造不如买”,而是敢在国际上叫板,凭自家品牌,进军最难啃的高端市场。

说到底,天上不会掉馅饼,全靠自己拼。中国制造的每一步,都是从挨骂、被看低、摸索到突破。发动机只是一个缩影,还有芯片、材料、自动驾驶等一大堆领域。每到被人断言“做不出来”的时候,总有人默默加班熬夜啃技术。

日本发动机曾经让中国佩服,也让中国挨骂。可现在,日本再牛,难道还能永远“壁垒森严”?他们再不创新,也会被淘汰。中国这股子把“50年不可能”干成“10年反超”的精神,就是制造业真正的底气。

所以,还在纠结“能不能造出来”没意义了。中国人事实摆这儿,发动机用实力说话。下一个“50年”还有多少不可能?我们其实等着再被小看一次,然后用成绩回答质疑。走到今天,搬好板凳看大戏,别人怎么说是他们的事,我们干我们自己的正事。

有点意思,曾经让我们沉默的话,现在变成让我们自信地微微一笑,然后撸起袖子,日子照样往前过了。

本文以传递社会正能量为核心,若存在表述不当或侵权情况,请联系我方进行修正或删除。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