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电动车市场上出现了一个挺有意思的现象,可能很多人都注意到了。
咱们平时总说电动车续航虚标,就是厂家宣传能跑五百公里,结果一开,尤其是在冬天或者跑高速,能跑个四百公里就算不错了,大家把这叫做“续航打折”。
可现在,像宝马、奔驰这些老牌豪华车企,好像开始反着来了。
他们标的续航里程,比如说560公里,结果车主们开着开着发现,诶,轻松就能跑到快600公里。
这种标得比实际少的做法,大家给起了个名,叫“反向虚标”。
这事儿就奇怪了,在大家都拼命把数字往高了报的今天,这些大品牌为什么偏要这么“谦虚”呢?
这背后到底是在玩什么新花样,是真的老实,还是一种更高明的营销策略?
其实,这种“反向虚标”的做法,咱们国内的造车新势力早就尝试过了。
几年前蔚来ES8刚出来的时候,官方标的续航只有三百多公里,当时很多人还嘲笑说这点续航能干啥。
但实际买到手的车主发现,在城市里开,跑出接近四百公里的成绩并不难。
这就是最早的用户体验管理,给你一个合理的预期,然后让你在使用中发现惊喜。
现在,宝马、奔驰这些德国品牌也开始大规模地采用这种策略。
比如奔驰的旗舰电动轿车EQS,很多专业媒体实测下来,发现它的实际续航比官方公布的CLTC标准数据还要高出百分之十二。
宝马的iX3车主们也普遍反映,这车在冬天的续航保持得特别好,达成率能超过百分之八十五,这和大多数电动车一到冬天续航就“腰斩”的情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那么,这些老牌豪华车企是靠什么做到这种“反向虚标”的底气的呢?
说白了,还是靠他们在传统造车领域积累的深厚技术功底。
首先是电池管理系统,也就是我们常说的BMS。
这东西就是电池的大脑,它的核心任务是精确地计算电池还剩下多少电。
宝马最新的第五代电驱系统,能把这个计算的误差控制在正负百分之一点五以内,而行业里的平均水平大概是百分之三。
这精准度直接高了一倍,意味着宝马对自己的电池脾气摸得透透的,显示出来的电量自然就更准、更“老实”。
其次,是在能量回收技术上的极致调校。
电动车在刹车或者松开“电门”滑行的时候,可以把一部分动能转化成电能存回电池里,增加续航。
奔驰为了让EQS更省电,在车身设计上下了血本,把风阻系数做到了0.20这个非常低的水平,开起来空气阻力特别小,再配合上智能的动能回收系统,光这两项就能实实在在地增加百分之八到十五的续航。
他们是在这些看不见摸不着,但最影响基础体验的地方下苦功夫。
这种“死磕”基础技术的路线,和我们国内的造车新势力形成了很有趣的互补。
比如蔚来,它通过独特的换电体系,不仅解决了充电慢的问题,还能对每一块电池进行健康监控和维护,确保用户用到的都是状态良好的电池。
而小鹏汽车则把重点放在了建设自己的超充网络上,目标是让充电像加油一样方便快捷。
可以说,传统豪华品牌和中国新势力,就像是武林中的不同门派,大家都在用自己的独门绝技,去解决用户的核心痛点——续航焦虑。
续航实在了,那开起来的感觉又有什么不同呢?
这方面,传统豪华品牌和新势力的造车理念差异就更大了。
前段时间有专业人士在赛道上同时测试了宝马i3和蔚来ET5,得出的数据非常能说明问题。
蔚来ET5的零百加速非常猛,甚至比官方宣传的还要快,一脚下去那种强烈的推背感确实能让人肾上腺素飙升。
但问题是,这种极限状态不能持久。
在赛道上连续跑几圈之后,电机的温度就会升高,为了保护电机,系统会自动限制一部分动力输出,车子就会感觉有点“没劲儿”了。
这是一种典型的“峰值策略”,用最惊艳的初段表现来打动你。
而宝马i3则完全是另一种风格,它的零百加速甚至比官方数据还要慢一点点,显得有些“保守”。
但它的厉害之处在于稳定性,无论是在赛道上跑第一圈还是第三圈,它的动力输出都非常平稳,圈速波动极小。
这种感觉就是,它给你的动力不是最炸裂的,但绝对是最可靠、最让你心里有底的。
这种“保守美学”确保了车辆在任何情况下都能提供稳定可预期的性能。
这种理念的差异也延伸到底盘调校上,宝马的车子开起来总有一种扎实、厚重、人车合一的感觉,而一些新势力车型尽管用了空气悬架等高级硬件,但在处理连续弯道或者极限驾驶时,还是会因为车重和调校经验的不足,让人感觉有些信心不足。
说到这里,很多人可能会疑惑,为什么同一款车,在不同国家卖,官方标的续航里程会不一样?
这就要说到目前全球主流的三大测试标准:中国的CLTC、欧洲的WLTP和美国的EPA。
简单来说,它们的区别在于模拟的驾驶路况不同。
我们国家的CLTC标准,更多是模拟城市里走走停停的中低速路况,这种工况对电动车比较“友好”,所以测出来的续航数字通常是最高的。
而美国的EPA标准,则包含了大量的高速公路行驶场景,更接近我们日常跑高速的真实情况,因此测出来的续航也最“实在”,被认为是含金量最高的。
这就是为什么同一辆宝马i4,在欧洲标准下续航是526公里,而到了美国标准下就变成了483公里。
车企们其实是在这些不同的标准之间,寻找一个最有利于自己宣传和市场定位的平衡点。
更有意思的是,连一向以性能参数著称的特斯拉,它的Model 3高性能版在美国EPA标准下续航是507公里,结果在以严苛出名的德国媒体实测中,居然跑出了568公里的成绩。
这说明,全球的汽车厂商们都开始意识到,与其用一个虚高的数字去吸引眼球,不如用一个扎实的、甚至偏于保守的数字来建立用户的长期信任。
说到底,解决续航焦虑的根本方法,可能并不仅仅在于把续航数字做得有多大。
去年冬天在高速上发生的一个场景很能说明问题:一辆续航显示还剩380公里的宝马iX3,和一辆官方标称续航615公里的某新势力车型,几乎同时开进了充电站。
结果,宝马的仪表盘显示还剩百分之十九的电,而那台高续航的新势力车只剩下了百分之八。
宝马工程师的这种“隐藏逻辑”,就是故意把前半段的电量估值调低,让你在以为快没电的时候,发现其实车子还能跑很远,用这种“续航惊喜”来缓解你的焦虑。
但比这种心理战术更重要的,是整个补能体系的变革。
当保时捷的800V平台能做到充电十几分钟就补充300公里的续航,当蔚来的换电站能实现五分钟内满电出发,当路边的超充桩功率越来越大,充电时间越来越短,那么电池本身能跑多远这个数字的意义就会被大大削弱。
这就好比我们现在用智能手机,已经没有人再关心待机时长了,因为快充技术和遍地的充电宝、充电口,已经彻底改变了我们的使用习惯。
未来电动车的竞争,最终也将从单纯的续航数字内卷,回归到充电速度、补能便利性和真实可靠的用车体验上来。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