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话题又来了,你知道97年那会儿,一辆车平均日行驶里程在15公里左右?假设城市里每天平均能开的大概20公里(这段先按下不表),我们对燃油车的整体表现就能有个模糊的估算。
每万公里,油耗大抵在6到8个升之间(样本少,估算嘛),而一升油市场价跑个8块左右吧。这意味着一辆车的每百公里油费在48到64块之间。算算看,一年跑2万公里,油费大概在9600到12800块,假设不大变动,燃油车每年维持成本还挺高的。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发现自己手机相册里有一张旧照,是一辆刚上市那会儿的速腾,车窗上还贴着限时促销的标签。那一批车,反响不错,尤其在二线城市,大家对小钢炮还蛮有兴趣。
讲到这里,我忽然想到,为什么这些传统车还能保持这么强的销量?难道真是品牌信任感?还是说,用户还在固守燃油即王的思维?我觉得,市场其实挺复杂的。
看今天榜单,日产轩逸依旧稳固龙头,估算销量都快六千了(这数据估算略有不确定性)。它那种温和的油耗表现,加上一贯的省心,适合城市主力。而大众朗逸,紧随其后,估算销量在4800到4900间。就算比拼配件供应链,朗逸在国内调供链上优势明显,零部件量产成熟,维修也相对便价。
但你会不会觉得,今天的竞争其实在细节和心理上?比如说,凯美瑞不是更豪华,坐起来更舒服么?但它的价格起步高一些,油耗也略高点,而那股日本车的耐用神话在我身边还挺普遍的。就算它销量排第三,我觉得其实用户已经在考虑性价比之外的东西,比如品牌价值和后续服务。
这让我想起,车企研发投入,有没有想过其实就是给心里价赋能?你设计一辆车,细节上多用心,像那块中控屏的手势识别,可能用户觉得更高端,但背后真正的研发难度其实不大,只是体验感的优化。而对于供应链来说,要到一条线上,做好可持续供货,就像煮面一样,面要不断供应过来,才能保证细节一致。
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真没细想过,传统车和新能源车最大的差别在哪里?技术上当然不同,但我觉得,市场接受度,还是惯在作祟。
再回到榜单,奥迪A6L排在第八,看来豪华车的吸引力没减。这款车的档次感用了很长时间的车头大灯+大尺寸轮圈套路,确实吸引到不少中产阶级,虽然它的成本也挺高(临场小计算:一辆A6L制造成本估算在20多万,销售价40万左右,利润空间还算可观,但零配件成本就是个扰心事)。
我特别觉察到,很多合资车型销量都不是很理想。高尔夫、雷凌这两年表现就差强人意,尤其对于年轻人来说,感觉他们早就惯了小时候的车就该司机带着走,而不是自己折腾。你看,车的性价比和个性逐渐成为焦点,这也是市场变化的隐形推手。
我还在思考,市场是不是已经进入内卷阶段了?每个品牌都在拼细节,而消费者的忍耐度在逐渐降低。
对了,有个疑问。是我太低估了消费者的感性需求?毕竟,买车不只是看数据,也是看那一瞬间的感觉的。传说中的行驶质感,是不是就像挑衣服,看到漂亮颜色秒懂?那我还记得朋友说:开着这辆车,总觉得路都软了。这是不是代表驾驶感受很重要?还是只是一种逢场作戏的错觉?见仁见智。
但我觉得市场更像一锅粥,煮得越久,越复杂。一辆车从设计、制造、运输到销售,像极了生活的点滴,而我们只是站在旁边看锅里的泡泡升腾。
这段时间,市场内的突围者似乎都在追求微差异,比方说多一块小屏幕,多几个点车联网功能,或者调一下噪音控制。而我在店里和销售聊时,他说:一个车载香氛,一点也不贵,但能让人多喜欢那车。这是不是也反应出,用户买车不仅要用得顺,还讲究用得暖心。
说到这,我突发奇想到一个小场景——我朋友新买的艾瑞泽8,他说:除了油耗,最在意的其实还是座椅的包裹感。这让我思考,市场是不是在从单一性能往全方位体验转变?但我又疑惑,这样的全方位是不是只是消费心理的泡沫,还是实实在在的增值?
这些排名背后,隐藏的还是用户心里的刀刃。市场,像是迷宫,不断有新出口出现,但很多时候,我们只看到了表面的那一条路径。
如此一来,问题还在:如果再过几年,燃油车还能扛住压力到什么程度?会不会有一款黑马突然崛起,把现有格局撕个口子?还是说,像那天早上走到车展厅门口,我看到横幅写着换新快车,享受政策补贴,还真让人想:这场,最终的赢家,真是谁?
甚至我还在琢磨一件事——那就是,车子不仅仅是代步工具,更像是生活的一部分。一辆车能带来什么?满足面子、舒适还是真的安全?
你说,未来的市场会往哪个方向走?会不会有人发现,真正的突破点,其实藏在那些你我注意不到的细节里?也许,就在下一次停车后,转头看到车尾那个熄火时微微抖动的灯光。这个细节,有人会在意吗?可是我,突然觉得,好像一切的逻辑,都在这微不足道的小地方。
(这段思考还没完全整理好……)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