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告诉你,2024年全球销量排名靠前的现代、起亚两个韩系车巨头,加起来卖了超过800万辆,可在中国市场竟然一年只卖了区区30多万辆,你会不会觉得不可思议?20年前,这两个品牌还曾风光无限,街上跑的车有不少都是他们的。从曾经的辉煌,到如今的萎靡,究竟韩系车在中国经历了什么?是什么让它们在一天内从巅峰跌到谷底?曾经称霸中国市场的韩系车,真的彻底输给了本土品牌吗?
韩系车的退步有些令人难以置信。20年前的索纳塔,全城都在抢,开个起亚K3能让隔壁老王羡慕到不行。那时候,无论是性能还是性价比,韩系车在中国市场都很有竞争力。但翻翻2024年的销量榜单,现代和起亚已经彻底不在主流位置了——不管是德系、日系,还是本土新能源车,都把韩系车甩在后面。明明在全球市场表现不错,为什么唯独在中国“碰壁”?
有人说这是因为韩系车失去了对中国市场的敏感度。早年大众和丰田怎么玩得风生水起?它们懂得适应中国市场:跟本地企业合作、调整价格、减少成本,车子性价比高,看着就靠谱。反观韩系车,直到前几年新能源趋势起来了,都还没拿出什么硬货。有人猜测这是它们不够重视中国市场,也有人更直白——韩系车技术虽然不差,但中国的本土品牌现在做得更好更便宜。到底是技术不行还是策略有问题?韩系车的败退背后,还藏着怎样的秘密?
让我们来看它们衰退的过程。曾经的伊兰特和悦达起亚,充斥着每一个街角。配置够用、油耗不高,还耐开,韩系车的这些优点在很长一段时间都深入人心。而到了2017年,转折点出现了——自主品牌迅速崛起,比亚迪、长城、吉利开始发力,推出的车型不仅配置全面,还特别注重新能源技术。比亚迪秦PLUS,一个月能卖三万多辆;而现代的伊兰特,一整年只卖了十万多辆。看到这里,也许你会感叹,这差距也太大了。
可怜的是,新能源汽车成了韩系车的“硬伤”。虽然现代的IONIQ在国外卖得还不错,但在中国却推广乏力。而起亚的EV6,不论技术还是设计都不差,却连路边买车的消费者都懒得试驾。有人吐槽韩系车保养贵,再加上零件还要从国外进口,二手车的贬值率更是让消费者望而却步。很多本土品牌则细致入微,价格一压再压,消费者一完全没有理由选韩系。
韩系车自己怎么看待这种“滑铁卢”?韩国专家有点不服,说韩系车全球拿性价比说话,但在中国这个市场,正好遇上了本土品牌更便宜、更懂用户的竞争对手。这话听起来没错,但问题是,韩系车这些年在技术上的创新确实没跟上中国市场的步伐。年轻人现在买车,首先看新能源属性,而韩系车的慢动作让人无法忽视。
韩系车的销量崩塌,表面上看似平静,其实内部早已麻烦不断。近几年现代汽车公司多次在中国闭厂,销量太低,车子卖不出去,只能用车厂生产的车型去满足出口的需求。起亚则试图通过推出MPV和电动车来缓解颓势,虽然增长了一些,但差距依然无法弥补。你可以说它们开始努力,但努力能追得上中国本土新能源品牌所积累的巨大优势吗?
反方声音也不少。一些韩国专家认为,韩系车遭到中国市场冷遇是因为中国消费者偏爱本土品牌,有民族情绪在影响选择。这种观点乍一听似乎站得住脚,但真跟老百姓聊聊就知道,消费者选车哪会在乎这个?他们只关心车子值不值钱、技术够不够先进、开起来是不是省油省心。归根到底,韩系车没能在竞争的泥潭里活下来,不是消费者的错,而是它自己没在中国市场找到正确的方向。
就在我们以为韩系车败局已定的时候,竟然冒出了个大反转。今年年初,起亚宣布了几款新能源车型的计划,这些车不仅配备最新的电池技术,还打出了“极致性价比”的旗号。它们试图通过更主动的市场策略,赚回中国消费者的口碑。看着这些措施,你可能觉得韩系车似乎有些觉醒了。但新能源市场的竞争早就到了“白热化”的地步。年销量超300万辆的比亚迪,月销破记录的特斯拉,它们早已把市场挤得水泄不通,晚一步,就已经注定落后。
这时候,伏笔也开始收割。我们早些提到韩系车保值率低、维修成本高,这些问题像定时炸弹一样,迟迟困扰着新车型的推出。即使未来能通过新技术赶上潮流,又能否解决这些老问题,让消费者重新信任呢?矛盾的激化让韩系车陷入无休止的挣扎状态。明明全球市场风生水起,为什么偏偏在中国失灵?答案其实早就摆在眼前:你突然想起,那些曾经风靡中国市场的韩系车型,如今下架了的下架、断代了的断代,留给消费者的,只有惋惜和不信任。
试图改变命运的韩系车,似乎还没找到正确的出口。虽然起亚开始对新能源发力,但产品线调整速度是否足够快,是另一大难题。更麻烦的是,就算表面看似已经有所缓解,其实暗藏了更大的危机。新能源技术的研发需要巨额投入,加上在中国市场的长期低迷,韩系车在资金和人才储备上都已经落后于竞争对手。要想短时间内完成反击,似乎并不是易事。
更让人担忧的是,韩系车的品牌形象,已经从曾经的“性价比之王”,变成了“不值一提”。不少车主直言,“韩系车的售后服务简直让人崩溃,要么配件等半个月,要么价格虚高。不如直接买国产车。”这种口碑上的崩塌,像一道无法弥补的裂缝,让不少消费者对韩系车感到失望。中国市场对新能源的追求越来越高,而韩系车虽然开始努力,可整体产能、技术研发以及与国内车企合作的深度,仍然无法跟上节奏。或许,韩系车既缺乏创新,也缺乏勇气,至于未来,谁也不敢轻易预测。
韩系车,这20年在中国市场戏剧性的经历,不禁让人感慨。它曾是车市的明星,又迅速滑到了边缘。虽然韩国专家为其低迷找了很多借口,比如中国消费者更偏爱本土品牌,比如全球市场表现优秀还需时间适应中国,但归根结底,韩系车在中国市场的失败,是自身失误导致的结果。产品没跟上需求,品牌策略也未同步调整,就连售后都成了短板。真心话,中国消费者想买车,看重的不仅仅是价格,更是一份长久的信赖。这一点,韩系车学得远远不够。
韩系车在全球市场自称性价比之王,为啥偏偏在中国成了“笑话”?是不是它们只学会了“性价比”两字,却没有学会怎样真正赢得这份市场?你怎么中国市场对它是不是太“挑剔”了,还是它自己不争气?欢迎留言!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