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应时势者昌,逆时势者亡”,这句老话,如今听来格外扎心。
要说近几年车圈里的“迷惑行为大赏”,雷克萨斯的“俯身让利”绝对榜上有名。遥想当年,那可是“溢价提车”界的翘楚,不添个几万银子,都不好意思在雷克萨斯车友群里冒泡。怎料风云突变,ES直接官降八万,NX裸车价更是探底至二十一万余,这等魄力,直追电商平台的“百亿补贴”!敢问雷克萨斯这是中了哪路神仙的咒,幡然醒悟,开始“割肉自救”了?
不妨溯源寻踪一番。雷克萨斯这块牌子,往昔在中国市场可谓风头无两。鼎盛时期,年销量直逼二十三万辆。究其原因,无非是拿捏住了国人“千金买笑”……哦不,是“臻享格调生活”的心理。舶来品,奢华定位,兼具燃油经济性与皮实耐用性,再佐以一丝“标新立异”的格调,这几大元素巧妙糅合,便成了“成功人士”的专属标签。
时过境迁,如今呢?优惠信息甚嚣尘上,加价提车早已化为泡影。彼时那些挥金如土、加价提车的“壕”们,此刻怕是悔不当初,恨不能穿越时空,阻止自己那冲动的消费行为吧?
倘若将其归咎于单纯的市场角逐,未免有失偏颇。BBA(奔驰、宝马、奥迪)早已开启降价模式,奥迪A6挥刀自宫,直降十余万,奔驰E级、宝马5系亦纷纷下探至三十万区间。雷克萨斯纵有千般傲骨,也难敌“一线豪华”掀起的这股降价狂潮。
依我看来,这表象之下,实则是雷克萨斯自身的颓势。反观理想、问界、小鹏等后起之秀,即便鲜有降价举措,销量依旧高歌猛进。何故?归根结底,在于其过硬的产品力。
近些年,雷克萨斯究竟在做什么?车型换代迟缓如老牛拉破车,配置升级如同蚊子叮铁牛,技术革新更是如同便秘般挤牙膏。反观其定价,依旧端着“豪华车”的架子,自视甚高。如此这般,不降价如何能吸引顾客?
或许有人会辩驳:往昔雷克萨斯亦是如此,为何那时能加价售卖,如今却举步维艰?
诚然,过往的那一套,在十年前、乃至五年前,尚且奏效。然而今时不同往日!新能源汽车已成燎原之势,雷克萨斯引以为傲的燃油经济性、稳定性、静谧性,瞬间沦为“明日黄花”。
电动汽车无需燃油,毫无抖动,电机运转的静谧性甚至能让针落地之声清晰可闻。你雷克萨斯纵使竭力优化NVH(噪声、振动、平顺性),又怎能与电动汽车相提并论?
更遑论动力性能。如今二十万级别的电动汽车,零百加速便可轻松突破四秒。反观雷克萨斯,依旧固守着那台老旧的2.0L自然吸气发动机。这差距,简直是云泥之别!
当同级别车型纷纷换装1.5T、2.0T甚至纯电动力时,你却依旧抱残守缺,消费者又怎会继续为你买单?
抑或有数据党会跳出来反驳:2024年,雷克萨斯依然稳坐进口车销量头把交椅,斩获近十八万辆的佳绩!若将丰田整体销量纳入考量,BBA亦需退避三舍。
数据固然真实,然趋势更为关键。恰如一人自高楼坠下,最初几秒或许仍在“飞翔”,然一旦坠地,纵有神力亦无力回天。
2021年,雷克萨斯在中国市场尚能售出22.7万辆,彼时加价方能购得。反观2024年,虽仍有十八万辆的销量,实则是全线降价,终端疯狂让利的惨胜。
与其称之为胜利,不如说是“惯性红利”的垂死挣扎。支撑其销量的,并非产品力,而是品牌认知、情感惯性,以及消费者对“日系豪华”残存的美好印象。
直白而言,雷克萨斯如今尚能维持销量,并非源于其当下的实力,而是得益于其过往的积累。然品牌惯性一旦开始衰减,便如同决堤之水,覆水难收。
诺基亚亦曾在智能手机初露锋芒之时,风光无限,然其结局,世人皆知。
雷克萨斯若仍沉溺于昔日的“加价光环”,沉湎于老用户的记忆之中,不思转型,则其未来,或将重蹈诺基亚的覆辙。
故而,雷克萨斯降价,绝非单纯的市场竞争所致,实乃其自身产品力与时代脱节的必然结果。若欲重返巅峰,仅凭降价手段远远不够,唯有推出真正具有竞争力的产品,方能重获消费者的青睐。此言虽易,行之实难。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