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超过了1200万辆,这本是一件值得庆贺的事情,表明新能源车逐渐成为公众出行的主要选择。然而,在销量激增的背后,潜藏的一些问题也开始浮现。新能源汽车的召回成为了众多车主最为烦恼的难题。
2024年全年新能源汽车的召回总数达到了385万辆,几乎每售出三辆车,就会有一辆被召回。这其中究竟存在什么问题呢?
电量耗尽,屏幕熄灭,车主心中无比焦急。根据相关统计,电池故障是召回的主要原因,而购置电动车的消费者最忧心的恰恰是电池的情况。尽管许多厂商大肆宣传自家的电池“绝对不自燃”“安全性极高”,但这种宣传似乎还是有些不太靠谱。
去年因电池故障而进行的召回数量达到29.5万辆。有些车主的车辆在正常行驶中突然没电停下,而另一些人在充电时则遇到了车辆自燃的情况,险些造成严重的伤亡事故。
而且这样的情况并不少见,导致车主们感到十分疲惫。有车主在网上抱怨:开电动车就像在拆盲盒一样,根本不知道下一次是能继续行驶还是突然报废。
除了电池,新能源车面临的另一个问题却在于其一直宣传的智能系统。目前许多新能源车将智能系统视为卖点,车内屏幕不断增大,功能不断丰富,各种设备应有尽有,但随之而来的智能系统问题也不少。
车载系统经常出现"死机"的情况,有时卡顿得像块砖头一样完全没有反应,屏幕一黑,连空调和导航等功能都无法使用。一些OTA升级出现故障,直接导致车辆进入"随意行驶模式",厂家本想通过远程升级帮助车主解决问题,没想到有时反而加剧了故障。
这些智能驾驶系统也让人感到不安,一些车主在启用自动辅助驾驶功能时发现车辆无法稳定地维持在车道上,有的甚至直接驶向旁边的车道,安全隐患确实存在不少。
特斯拉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作为全球智能电动车的先锋,特斯拉在中国市场仍然颇具影响力,尤其是其model 3和model Y车型曾被称为国民车型。然而,在这方面,特斯拉的表现却不尽如人意,因智能驾驶问题导致了高达161万辆车的召回,成为了召回的重灾区。
小米SU7的车主因自动泊车的事故持续发声,事件在社交媒体上引起了广泛关注。市场监管总局的数据显示,许多新能源汽车在召回时的原因,无非是设计缺陷或制造质量不达标。
车内的电器设备频繁出现在召回名单中,导致全年召回量超过四分之一。一部分消费者对车内的设备意见颇多,虽然电池问题尚可理解,但车上还存在许多小故障,使得车主的不满情绪日益加重。
购买汽车并不困难,然而养车却相对复杂。除了召回带来的烦恼,新能源车还存在诸多问题。电池性能、车载系统和智能驾驶功能几乎成为车主们常见的三大难题,这与车辆召回的主要原因有很大重叠。
如果电池安全问题是召回的首要原因,那么新能源车主最常提到的则是电池容量下降的问题。那些使用了三到五年的车主现在面临着很大的困扰,毕竟在购买时厂家曾承诺电池的使用寿命可以达到八年甚至十年。
不过一上路就发现,没过几年,车辆的动力电池衰减速度明显加快。车主群里有人分享自己使用三年多的纯电动车,购车时厂家声称续航为416公里,而如今满电仅能行驶290公里。想要更换一块新电池的费用却让车主感到心寒,轻松就能超过车价的一半以上。
经过一番检测,一般情况下找到的厂家都显示电池衰减还未达到规定的阈值,但实际用车体验却明显打折。等电池衰减到达标准时,通常质保期也已经结束,若想更换电池,最终只能自费。
有些车主心疼自己的钱包,想着“要不就卖了吧”,可最终却发现新能源车的二手市场价格令人堪忧,三年的保值率下降了超过一半,简直让人觉得卖车太伤心。
理论上续航不足可以通过充电来解决,但现实情况远没有那么简单。尽管如今公共充电桩数量逐渐增多,充电的体验仍然存在很大差异。
新能源车主孙女士曾抱怨,在购物中心的地下停车场寻找充电桩时,导航显示前方有十个充电桩,但实际走到那里却发现有两个坏了,三个被燃油车占用,还有五个与她的车接口不兼容。
这种“薛定谔式”的充电体验并非个别情况,许多车主都曾遭遇过类似问题。如果在节假日期间进行长途旅行,高速服务区的充电桩数量明显不足,时常需要排队充电,有时等待时间长达两个小时,时间上的焦虑让车主们倍感无奈。
此外,由于许多老旧小区的电容量有限,连7kW的慢充设施都无法安装,车主只能到外面寻找充电桩,结果花费了不少时间和金钱。
还有就是车载系统存在的各种问题,智能座舱听起来很有未来感,坐上去也显得很高档,但实际上却容易引发车主的烦躁情绪。尽管目前许多汽车厂家声称能够进行OTA升级,但不少新能源车主在开车不到两年后,车载系统却常常出现“无反应”的情况,各种应用程序打开得非常慢。
部分车主发现在进行系统OTA升级后,汽车的使用体验并没有提升,反而出现了反应速度变慢的情况,甚至有些功能被直接取消。智能驾舱的体验次数寥寥无几,反而让人感到智商下降已成常态。
许多车主最讨厌的一点是新能源车在生产时存在偷工减料的现象。尽管我国经济近年来迅速发展,汽车已成为家庭的必需品,但不可否认,车辆在许多家庭中依然是一项重要的支出。但这个重要的支出却常常曝出偷工减料的问题,最大载重不足让多少车主感到失望。
375公斤的最大承载能力“魔咒”承载能力是许多车主在购车时容易忽视的一项因素。由于人们的普遍观念,最近购置的汽车并非货车,因此似乎在不同品牌的比较中不必考虑车辆的承载能力。
这为许多新能源汽车制造商提供了可趁之机。目前国内大多数新能源车的载重仅为375公斤。虽然表面上似乎没有问题,但如果将这个数字应用于实际情况,问题就会显现出来。
我国成年男性的平均体重大约为72.6公斤,而女性则接近63.5公斤。以此计算,通常一辆车能容纳5名乘客,若全部为男性且车辆满载,几乎就会达到其载重上限。此外,人们出门时通常会携带一些行李。
尤其是在长途旅行的情况下,锅碗瓢盆必然会占据一部分的承载重量。如果根据这个承载能力来分析,我们的私家车大多数时间都处于“可能超载”的状态。
有网友戏称这是汽车制造商与国家标准之间的一种勾结,表面上看是要求车主遵循载重规范,实际上却迫使人们在出行时要“轻装出行”,既不能多带行李,也不敢带太多人。
许多车主在网上抱怨:买这么大的车本是为了让全家出行更方便,没想到每次出门前还得仔细计算行李的重量,真怕一不小心就超载了。
长途旅行基本上都是走高速,一旦超出承载重量出现问题,后果将难以承受!实际上,对于汽车制造商来说,这其中有很多讲究,归根结底都是围绕着利益二字。
根据GB/T 5910-1998《汽车质量分布》的规定,375公斤是最低要求。为了满足各项检测标准,许多汽车制造商往往将这一下限作为其载重标准。
车辆的制动距离和加速时间等各项性能测试的结果与载重密切相关。轻载情况下,车辆的表现数据更为优异。因此,汽车制造商出于业绩考虑和成本控制,往往希望在最大载重上设定一个最低标准。
某些汽车制造商则更为精明,他们通过降低关键材料的质量来降低成本。消费者所购买的,只是一款外表光鲜的新能源汽车,却并不知晓其背后潜藏的巨大风险。
车辆的悬挂系统弹簧、车身钢材的厚度以及刹车系统的配置,都会在高负荷或长时间使用中暴露出各种问题。一些车主反映,某些车型在行驶一段时间后底盘就会频繁出现异响,悬挂系统出现下沉,车身也出现生锈现象,甚至有些车辆在轻微碰撞后直接报废。
这些问题一直是中国新能源车无法克服的顽疾,经过减配的底盘或悬挂系统根本无法承受长期重载行驶的考验,加上频繁的快速充电对电池造成的压力,新能源车很可能在两三年后成为车主的烦恼。
这些问题常常会集中在消费者身上,表面上只关注那些耀眼的参数和宣传亮点,却忽略了一个根本的要素:汽车不仅仅是电子产品,单靠配置堆砌并不足够,它的本质应当是安全与耐用。然而在最大载重方面,国内汽车制造商还有许多可以改进的地方,且这一问题已刻不容缓。
2023年,因车辆超载而导致的交通事故占总事故的14.6%。家庭用车也占据了一定比例,这些风险主要源于车辆在实际使用中与载重标准之间存在的矛盾。
在广东佛山,一些网约车因超载过度,导致在桥隧经过时发生了严重的交通事故。地方政府在检查之后发现,许多新能源车在使用过程中已远远超过其设计的载重极限。
如果新能源车仅能满足少数轻便出行的需求,那么对于大部分家庭而言,这显然不是一个理想的选择。毕竟买车的目的是为了使用,谁会每天研究怎样去极限分配车重呢?车主希望的是车辆不仅能舒适驾驶,还能装得多、承载得住。
结尾总结一下,遗憾的是,想要在短时间内彻底改变汽车企业的现状在整个行业中显得不太现实。对我们消费者而言,目前唯一能做的就是在购车时关注载重信息,而不是仅仅看重外观上那些智能座舱和OTA升级功能的多少。
一些细心的车主在网上归纳出一个实用的公式:安全载重=标称值×0.8。以375公斤的车辆为例,实际载重最好不超过300公斤。尽管这让原本便捷的出行受到了一定限制,但谨慎总比在灾难发生后追悔莫及要强。
请提供需要改写的文本内容。
2024年国家汽车召回数量达到了新高,其中新能源车型占比引人注目,达到40%。
2025年3月20日 极客网
汽车召回在时隔五年后再次超过了千万辆,其中新能源车的占比达到了40%。
界面新闻 2025年03月19日
315召集|新能源车投诉急剧增加,去年召回接近400万辆
优视汽车 2025年2月13日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