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很多关心汽车的朋友可能都注意到一个现象,那就是曾经一度被奉为“省油神器”的油电混动汽车,好像突然之间就不那么受欢迎了。
想当年,丰田的凯美瑞双擎、本田的雅阁锐·混动,那可是市场上的抢手货,很多人买车时都把它们作为首选,觉得既省油又没有纯电车的充电焦虑,简直是完美的城市代步工具。
那时候去店里买车,不加点价钱能提到现车都算运气好。
可如今的光景却大不相同,这些曾经的明星车型,现在不仅不用加价,甚至优惠三四万块钱,问的人都少了很多。
销售数据也明明白白地告诉我们,油电混动车的销量正在被插电式混动和纯电动车远远地甩在身后。
这中间到底发生了什么?
是大家突然不看重省油了吗?
还是有什么更深层次的原因,让这个曾经风光无限的技术路线,走到了一个尴尬的十字路口?
很多人会下意识地把原因归结于政策。
确实,从国家层面上看,油电混动车并没有被划入“新能源汽车”的范畴。
这意味着它拿不到那块象征着新能源身份的绿色牌照,也享受不到像购置税减免这样的真金白银的补贴。
在上海、广州、深圳这些对燃油车牌照有严格限制的大城市,一张绿牌的价值不言而喻,它能解决很多人的购车资格问题。
从这个角度看,油电混动车确实在政策上吃了亏,起步就比能上绿牌的插电混动和纯电车少了一个重要的优势。
但是,我们也要看到事情的另一面。
中国这么大,真正实行严格限牌限行的城市毕竟是少数。
在绝大多数二三线乃至更广大的地区,蓝牌车和绿牌车在日常使用中并没有本质的区别。
如果仅仅是因为牌照问题,油电混动车的颓势不应该呈现出全国性的普遍现象。
更关键的是,这个政策导向并非一朝一夕形成的,几年前就是如此,为什么那个时候油电混动车依然能保持强势,而现在却卖不动了呢?
所以,把板子全打在政策身上,显然是不够全面的,政策可能是一个助推因素,但绝不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真正让油电混动车陷入被动的,是来自技术层面的直接冲击,尤其是以我们中国自主品牌为代表的插电式混动技术的崛起,它从根本上改变了消费者对于“省钱”和“好用”的认知。
过去,油电混动车的核心竞争力就是省油,百公里五个油的消耗,相比于动辄八九个油的纯燃油车,经济性优势非常明显。
可现在,插电式混动车把这本经济账算得更加极致。
插电混动车配备了容量大得多的电池组,纯电续航里程普遍都能达到一百多公里,有些甚至超过两百公里。
这对大多数城市用户来说意味着一个全新的用车模式。
很多人每天上下班的通勤距离也就三四十公里,家里如果能安装充电桩,或者单位附近有公共充电设施,那么完全可以把插电混动车当成一辆纯电动车来使用。
晚上回家随手插上充电枪,第二天早上就是满电状态,日常通勤根本用不到一滴油。
用电的成本有多低呢?
就算按商业充电桩一块钱一度电来算,百公里电耗大约十五度,折合下来每公里的花费也就一毛五,而家用的谷时电价更便宜,成本还能再降。
相比之下,油电混动车即便再省,百公里也要消耗5升汽油,按照现在的油价,每公里成本至少在四毛钱以上。
这笔账一算,日积月累下来,差距非常可观。
可能有人会说,那要是跑长途或者没有充电条件怎么办?
这恰恰是现在国产插电混动技术最厉害的地方。
过去大家总有一种印象,觉得插电混动车电池没电了以后,发动机既要驱动车辆又要给电池充电,肯定会更费油。
但以比亚迪的DM-i超级混动为代表的新一代技术,彻底颠覆了这种认知。
它的工作逻辑是以电驱动为主,发动机在绝大部分时间里扮演的是一个“发电机”的角色,始终在自己最高效的转速区间工作,从而将燃油的能量最大限度地转化为电能。
这样做的结果就是,即便在电量不足的“亏电”状态下,像比亚迪秦PLUS、宋PLUS这些车型的油耗,也能轻松做到百公里4升以下,比同级别的日系油电混动车还要低。
这就形成了一个很戏剧化的局面:油电混动车最引以为傲的“省油”长板,在插电混动车面前,无论是在用电的纯电模式下,还是在用油的亏电模式下,都不再占有优势。
当你的核心卖点被对手全方位超越时,市场的冷遇也就成了必然。
除了经济性上的颠覆,用车体验上的巨大差异,更是给了传统油电混动车致命一击。
现在的购车主力,是伴随着互联网和智能手机成长起来的年轻一代,他们对汽车的期待,早已超越了一个简单的交通工具。
他们需要的是一个智能化的移动空间,一个懂他们、能和他们互动的科技伙伴。
当你坐进一台二十多万的日系油电混动车里,常常会看到一个尺寸不大、反应迟缓、界面陈旧的中控屏幕,车机系统功能单一,操作体验甚至还不如几年前的智能手机。
而当你转身坐进一台价格可能还更便宜的国产插电混动车时,那种视觉和体验上的冲击是巨大的。
一块十几英寸、高清流畅的悬浮式大屏,集成了各种应用,语音助手可以控制车内几乎所有功能,从导航、音乐到空调、车窗,动动嘴就能解决。
还有像L2级别的智能辅助驾驶、360度全景影像这些曾经在豪华车上才有的配置,现在很多国产插电混动车上都成了标配。
这种体验上的“代差”,让油电混动车显得格格不入,就像在一个大家都用智能手机的时代,你还在坚持使用功能机。
它或许很可靠,但已经无法满足用户对现代科技生活的需求了。
丰田、本田这些传统大厂在油电混动技术上更新换代的速度也明显放缓,一套动力系统用了很多年,内饰和智能化配置的升级也跟不上市场的节奏。
当车企自己都开始把研发和宣传的重心转向插电混动和纯电车型时,其实也已经为油电混动的未来投下了不信任票。
因此,油电混动车的销量下滑,并非偶然的市场波动,而是在技术革新的浪潮中,一场全面的、由内而外的溃败。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