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位网友吐槽网约车司机的经历引发热议:打车时因行李多请求司机搭把手,却被年轻司机冷漠拒绝,甚至全程黑脸。
评论区瞬间炸锅——有人力挺乘客,指责司机“拿钱不办事”;也有人替司机叫屈,直言“平台抽成高、单价低,凭啥要求司机当苦力?”
其实类似的矛盾早已不是新鲜事。
部分网约车司机通过设置接单金额、屏蔽低价单甚至用外挂抢大单,导致乘客常遇到“接单后秒取消”“司机态度敷衍”等问题。
而过去出租车司机主动搬行李、热心指路的服务场景,似乎正在逐渐消失。
说实话,作为普通乘客,谁不想花合理的钱享受舒心的服务?
但问题不能非黑即白地归咎于某一方。
司机挑单背后,是生存焦虑的真实写照。
平台抽成高、单价低、规则严苛,司机不得不“用脚投票”。
比如某平台推出的“极速版”允许司机设置接单价和距离,看似是“人性化调整”,实则是将成本压力转嫁给了司机和乘客。
当跑一单赚不到20元油钱时,司机会有心情当“免费搬运工”?
服务缩水的本质,是平台责任缺位。
出租车时代,司归属公司管理,服务标准明确;而网约车平台却把驾驶员定义为“合作伙伴”,既要求五星服务,又不给足保障。
一边用低价单吸引乘客,一边用算法压榨驱动,这种“两头吃”的模式迟早会反噬用户体验。
别用“素质差”掩盖真问题。
总有人吐槽 “现在的驾师不如以前有爱心”,但十年前出租车驾驶员帮忙搬运行李,是因为费用里包含了服务成本。
如今的平台用 “特惠快线”“拼车辆”把价格打到底线,却要求司提供超值服,这不就像让厨子用萝卜做出牛排味吗?
说到底 , 乘要的不只是 “上帝般伺候 ” , 而是明码标价 、童叟无欺 的 服务契约; 驾求 的也不是 "无底线包容" ,而 是 多劳多得、有尊严 的 接 单 环境 。
平台若继续 “揣着明白装糊涂 ” ,只会让 司 和 乘 客 相互伤害 。
下次再 遇 到 司 冷脸 时,与其 骂 一句 “没素质 ” , 不如 多 问 一句:“ 师傅 ,这 单你能赚多少?”
或许答案 会让 我们 更 懂这个行业 的 痛 。
点赞收藏 , 评论 区聊聊你 打 网约 车 的 经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