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电12分钟,续航1000公里,国产电池这是要掀谁的桌子?

讲真,每次一聊到新能源车,续航、充电、安全,这老三样就像中年男人的体检报告,一打开就让人焦虑。什么快充,什么智能驾驶,都是在给这艘到处漏水的船疯狂舀水,治标不治本。大家心里都门儿清,真正能把这艘破船直接变成星际战舰的,只有那个传说中的“圣杯”——固态电池。

充电12分钟,续航1000公里,国产电池这是要掀谁的桌子?-有驾

这玩意儿最近又被架到火上烤了,为啥?因为我们这边,好像有人不讲武德,直接把修仙的秘籍给公布了。

充电12分钟,续航1000公里,国产电池这是要掀谁的桌子?-有驾

固态电池这东西,听着玄乎,其实逻辑简单粗暴。就是把现在电池里面晃晃悠悠的电解液,换成一块硬邦邦的固态电解质。这一下,性质全变了。就像你把水杯里的水换成冰块,首先它不会洒了,安全拉满,你拿刀捅它都不带冒火星的,堪称给电池穿上了金钟罩铁布衫。其次,冰块的密度比水大,所以同样体积能塞下更多能量,续航直接起飞。

充电12分钟,续航1000公里,国产电池这是要掀谁的桌子?-有驾

以前大家总觉得这玩意儿是PPT里的未来科技,是车企画出来的大饼,跟任意门一样虚无缥缈。结果今年,国内两个团队直接不装了,摊牌了,把桌子给掀了。

先是黄学杰团队,搞出来的软包固态电池,循环300次还能剩七成功力,这不算最狠的,最狠的是支持12分钟快充。我心态崩了啊!12分钟是什么概念?我泡个面的功夫,一台车的“能量罐头”就满了,比我手机充电都快,这合理吗?这不就是雷电法王杨永信附体,直接给你电疗充满了。

另一个中科院的团队更颠,他们做的电池,反复弯折2万次,性能跟新的一样。更离谱的是,存电能力直接提升86%。这是什么意思?意思就是别人还在用诺基亚,你直接掏出了一个能用一个月的iPhone,电量焦虑症当场治愈。关键是,他们强调,这些都不是实验室里的花架子,是能往量产上奔的。这就有点吓人了,感觉就像小说里主角突然被打通了任督二脉,马上就要渡劫飞升了。

充电12分钟,续航1000公里,国产电池这是要掀谁的桌子?-有驾
充电12分钟,续航1000公里,国产电池这是要掀谁的桌子?-有驾
充电12分钟,续航1000公里,国产电池这是要掀谁的桌子?-有驾

海外那帮老牌车企一看,坏了菜了,这边都要成仙了,自己还在筑基。丰田老师,作为常年的“等等党”总冠军,这次是真的急了。2021年就到处找人合作,搞什么高纯度正极材料,生怕自己的电池不够“纯”,影响“法力”。他们放话说2027年要搞出续航1000公里的固态电池车,充电10分钟。是是是,你说的都对,但2027年,黄花菜都凉了三轮了。

宝马、奔驰这些更不用说,一个个都在偷偷测试,那副样子,像极了考试时偷看学霸答案的学渣,既想抄,又怕被老师发现。大家心里都清楚,这已经不是存量竞争了,这是黑暗森林,谁慢一步,谁就直接成盒。

充电12分钟,续航1000公里,国产电池这是要掀谁的桌子?-有驾

但全固态毕竟还是有点远,于是乎,一个典中典的过渡产物出现了——半固态电池。这玩意儿就很有灵性,有点像压缩毛巾,看似解决了问题,但用起来总觉得差了点意思。说白了,就是把电解液搞得粘稠一点,从“汤”变成了“粥”。

但你别说,这碗“粥”现在还真挺香。上汽名爵的MG4已经用上了,实际跑个530公里,日常通勤绝对够用。我作为一个真的被冬天续航背叛过的中年人,觉得这已经很不错了,至少不用每天回家都跟伺候祖宗一样给车插上充电枪。(写到这里我突然觉得,把充电比作伺候祖宗,可能有点对不起我祖宗,他们可没这么耗电。)

蜂巢能源更是直接把生产线都建好了,准备给宝马MINI供货。国轩高科也推出了准固态电池,号称续航破1000公里,比我那台老油车的满箱油跑得都远。太阳都要一个趔趄。

这就形成了一个非常魔幻的局面。高端玩家在等全固态的“仙丹”,追求一步到位,白日飞升。而10-15万的平民玩家,先用上半固态的“小还丹”续命,解决最基础的续航焦虑。至于宁德时代搞的那个钠离子电池,那更像是给商用车和物流车准备的“大力丸”,成本低,不怕冷,就是“药效”差了点,能量密度不行,想在家用车上普及,难。

充电12分钟,续航1000公里,国产电池这是要掀谁的桌子?-有驾

所以你看,技术路线的选择,充满了犬儒主义的智慧。车企们不是在追求最好的技术,而是在不同价位上,给消费者一个“看上去解决了问题”的方案。会买奔驰的人,你跟他聊三电系统,他会觉得你在侮辱他,他买的是那个标,是那个品牌玄学。同样,现在选择半固态的车主,也不是不懂,而是他们现阶段就需要这个。这种爱真的很特别,你爱过一个品牌,或者被续航折磨过,你就懂了。

充电12分钟,续航1000公里,国产电池这是要掀谁的桌子?-有驾

那么,最后的决战点在哪里?

成本。

对,又是成本。再牛逼的技术,成本下不来,都是耍流氓。固态电池现在浑身都是宝,材料贵得一塌糊涂,谁能先把这玩意儿的价格打下来,打到跟现在的锂电池一个水平,谁就能开启闪电战,直接清场。

所以我说,未来3-5年,不是技术的比拼,而是看谁更“疯”。不是看谁的技术参数更高,而是看谁更能掀桌子。如果说之前小米是把蛋糕端走了,那第一个把固态电池干到白菜价的车企,就是直接把整个餐厅给爆了,我不过了,你们也别想活。

最终谁会赢?是技术突破的中国队,还是稳扎稳打的海外巨头?都不是。赢的,一定是那个最不讲道理的“卷王”,那个把所有人都逼上绝路的“道诡异仙”。因为在如今的汽车市场,体面和逻辑,是最没用的东西。

本新闻旨在弘扬社会正气,如发现表述不当或侵权情况,请及时反馈,我们将认真核实并处理。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