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们今天来聊个大家都很关心的话题,就是比亚迪。
现在你要是走在大街上,十辆新能源车里头,估计有好几辆都挂着比亚迪的标。
销量确实是猛,卖得好得让同行都眼红。
但是呢,卖得好跟口碑好有时候还不是一回事。
网上总有那么些声音,说比亚迪的车就是靠便宜,靠堆配置,技术上其实不怎么样,跟那些国外大牌没法比。
这种话听多了,很多人心里也犯嘀咕:比亚迪到底是真的牛,还是被吹出来的“虚胖”?
它到底是靠价格战抢市场,还是真有自己的看家本领?
这个问题,就在前不久,比亚迪用两件几乎同时发生的大事,给出了一个特别响亮的回答。
第一件事,是比亚迪把一个老是说它坏话的汽车博主给告了,而且还告赢了。
这事儿的主角叫“王悟空说车”,是个在网上有一定粉丝量的车评人。
现在网上评车的人很多,有说好的,有说不好的,这都正常,消费者也需要听到不同的声音。
但是,正常的批评和为了流量恶意抹黑,那可完全是两码事。
这位“王悟空”的问题就在于,他不是偶尔提个意见,而是长期、系统性地发布针对比亚迪的负面视频,而且很多内容经不起推敲,甚至可以说是凭空捏造。
比如说,他曾经发过一个视频,画面里一辆车在高速上烧得挺厉害,他就暗示这是比亚迪的车出了问题,结果后来被证实,那事故车辆根本就不是比亚迪。
这种指鹿为马、移花接木的搞法,就不是在做什么客观评测了,纯粹就是为了吸引眼球,攻击特定目标。
面对这种情况,很多企业可能就选择忍气吞声了,觉得跟一个网络博主打官司,费时费力,赢了也好像没什么光彩的。
但比亚迪这次没惯着,直接选择了最硬核的方式——法庭上见。
这不是一时冲动,而是对品牌声誉的一次重要捍卫。
你想啊,一个企业的名声,是靠多少年的投入、多少工程师的心血、多少用户的信任一点点积累起来的,怎么能任由别人为了自己的流量生意就随便泼脏水呢?
官司的结果大家也看到了,法院判决“王悟空”败诉,不仅要公开道歉,还得赔偿比亚迪三十多万的经济损失,他发视频的平台也直接把他的账号给封了。
这件事一出来,网上叫好声一片。
大家觉得比亚迪这事办得敞亮。
它告诉所有人一个道理:互联网虽然自由,但绝对不是可以胡说八道的地方,说话是要负责任的,造谣诽谤是要付出法律代价的。
同时,比亚迪也等于向所有潜藏在暗处的“黑公关”们亮了剑:想靠黑我来赚钱,没门!
想通过造谣来打击我,法律等着你。
这一招,既清理了自己周边的舆论环境,也给整个汽车行业树立了一个很好的榜样,就是面对恶意攻击,要敢于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这才是最理性和有效的办法。
就在大家还在津津乐道比亚迪这波“硬刚”操作的时候,第二天,一个更重磅、也更具含金量的消息传来了。
中国工程院公布了新当选的院士名单,其中有一个名字,让整个中国汽车界都为之振奋,他就是比亚迪的执行副总裁、汽车工程研究院的院长——廉玉波。
可能很多人对“院士”这个头衔的分量还不太了解。
简单来说,中国工程院院士,这是我国工程技术领域的最高荣誉称号,是国家给一个科技工作者的顶级认证。
这可不是公司发的奖状,也不是行业协会评的专家,这是代表国家层面的认可。
能当上院士的,那都是在自己领域里做出了开创性、系统性重大贡献的“国宝级”人物。
所以,廉玉波当选院士,就等于国家亲自出来,在比亚迪的技术实力证书上,重重地盖下了一个最权威的钢印。
那么,廉玉波到底有多牛?
他为比亚迪,乃至为中国新能源汽车做了些什么呢?
这位技术大咖是2004年加入比亚迪的,算是比亚迪造车事业的元老级核心人物。
可以说,我们今天看到的比亚迪那些让人津津乐道的“黑科技”,背后几乎都有他的心血。
举几个例子大家就明白了。
第一个,就是大名鼎鼎的DM-i超级混动。
在DM-i出来之前,市面上的插电混动车普遍有个毛病,就是有电的时候是条龙,省油又安静,可一旦电用完了,发动机一启动,油耗高得吓人,开起来还顿挫,体验很不好。
廉玉波带领团队,硬是把这块硬骨头给啃下来了,他们搞出了一套以电为主的混动架构,让发动机大多数时候都工作在最高效的区间,要么就直接发电,最终实现了亏电状态下百公里油耗也能低到3.8升的神奇效果。
这一招,彻底打消了很多人的里程焦虑,让混动车真正变得既省钱又好开,一下子就把市场给引爆了。
第二个,就是刀片电池。
新能源车刚普及时,大家最担心的就是安全,特别是电池自燃。
廉玉波团队就想,能不能从根本上改变电池的结构来提升安全?
于是他们颠覆性地把传统电池包里的电芯模组全取消了,直接把一个个又长又薄的电芯像“刀片”一样插到电池包里。
这样一来,电芯本身既是能量体,又是加强车身强度的结构件。
最出名的就是那个“针刺实验”,一根钢针穿透普通的动力电池,瞬间就起火爆炸,但穿透刀片电池,啥事没有,温度变化都不大。
这一项技术,可以说直接把新能源汽车的安全标准拉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让很多原本对电动车安全有顾虑的消费者,放心地选择了比亚迪。
廉玉波的当选,不仅仅是他个人的荣誉,更是对比亚迪坚持长期主义、坚持技术研发路线的最好肯定。
这也说明,比亚迪的成功,从来就不是靠运气或者单纯的低价。
现在我们把这两件事放在一起看,就非常有意思了。
前一天,比亚迪用法律的“矛”,刺破了外界的谣言和抹黑;后一天,国家用荣誉的“盾”,印证了它内在的技术实力。
这一攻一防,一破一立,构成了一套逻辑非常完整的组合拳。
它清晰地告诉市场和消费者:别再说我比亚迪没技术了,我的技术,不但能打,而且是国家认证的“尖子生”。
这也回答了我们开头那个问题:比亚迪的车为什么能卖得便宜?
答案不是偷工减料,恰恰是技术创新带来的成本控制。
比亚迪是全球汽车行业里垂直整合做得最彻底的公司之一。
什么意思呢?
就是造车需要的大部分核心零件,它都自己研发、自己生产。
从最核心的电池、电机、电控这“三电”系统,到车里用的半导体芯片,甚至到上游的锂矿资源,比亚迪都深度布局。
这就好比一个厨师,他不仅会炒菜,他自己还种菜、养鸡、磨豆腐、酿酱油。
这样一来,他对成本的控制能力,对供应链安全的把控能力,自然就比那些所有原材料都得从外面买的厨师要强得多。
技术上的领先,让它能用更低的成本造出同样好、甚至更好的产品,这才是比亚e迪价格有竞争力的根本原因。
看看比亚迪在研发上的投入,更能说明问题。
根据公开的财报,2022年,比亚迪一年的研发投入就超过了200亿元,而到了2023年,光前三个季度,研发投入就已经接近250亿元,这个数字比很多车企全年的净利润还要高。
公司里养着超过9万名的研发工程师,这是一个庞大到惊人的技术人才库。
真金白银地砸钱搞研发,这才是比亚迪真正的底气所在。
所以,当有人质疑它技术不行时,比亚迪的反击才会如此有力和从容。
它先用法律事实告诉你“你错了”,再用国家级荣誉告诉你“我有多对”。
这一套操作下来,关于比亚迪技术实力的争议,基本上可以画上一个句号了。
它证明了,在当今这个时代,一个中国企业想要真正做大做强,最终还是要回到“技术立身”这条根本道路上来。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