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如今,数据显示,全球新能源车的市场份额大概在15%上下(估算,不够成熟样本少),而且这个比例,还在逐年递增。这让我突然想到,去年我带父母去旅游,那天午饭后,爸爸拿着手机盯着地图:这附近有个充电站,要不要试试?我笑了:你别逗,一小时能充一半电,回家还差得远,还是加油快。很多人对新能源车的印象,还是停留在未来或潮流的层面,从我个人的经验来看,充电设施普及度和使用便利性,是目前还没完全解决的问题。
我刚才翻了下我的车展笔记,随手拍了一张,图里车是纯电动车,但背景是一个公共充电点,十个插座,几乎都被占满。有个修理工说:你试试在周末的早上,找到一个没有人等的充电桩?简直比中还难。这话虽夸张,但其实反映出充电桩的难堪。你如果家里没有车库,没有私人的充电桩,出门充电,一个不留神,就得浪费宝贵的时间找桩,排队也是常事。从体验来说,就像你买了个网红手机,但每次要搜个信号,得找一片空旷的地方,而且信号不稳定。
另一方面,你会不会觉得价格也挺扎心?同一个品牌,同一款车,电动版本的比燃油贵个3万乃至5万。这个差价,算下来,绝对够你跑几年的油钱了。你问我:这是不是意味着电动车只适合土豪?在现实中,普通家庭想花几万块多买个实实在在的燃油车,成本和风险都低得多。估算了一下,按目前(假设每升7元),平均油耗8升/百公里,每百公里油钱大概56元。前提是,你的车跑得不算少,家里的路程还算不远。你会不会觉得,一辆车如果能跑个5-6年,油钱就省下不少,特别是如果车龄越长,电池衰退和维修费用反倒成了问题。
说到续航焦虑,我还真遇到过朋友的电动车。那是个五百多公里的续航版本?他跟我说:不信,你开到两百公里时,电量一直在掉。我就想,理想的续航和现实差别太大了,一开暖气、盛夏开空调,那续航直接跌一半。像我猜测,电池在冬天的表现,可能会比夏天差30%,估算未必太离谱(看了点材料,但数据样本有限)。说到这也让我疑问:有谁真的试过在冬天,车里还开暖气到城市附近?他们的续航,能达标吗?我真心不敢去试。
还有个很实际的疑问:没想过,为什么大家还没有研制出能快速充电的技术?我觉得,充电桩上的大功率设备,和高压配电,是个大工程。像充电时,我心里也会算:充满需要半个小时,花费大约30元(估算,服务费变数不少),其实比油钱还贵。比方说,我每公里油耗8毛,纯电每公里电费估算5毛(这段先按下不表),你算算,成本差不多打平。你会觉得,新能源车真那么省钱?还是让你觉得,充电越来越麻烦,花的钱也没有想象中便宜。
你知道吗?我一边和销售交流,一边在想:他们为什么总是强调续航和智能配置?不就打个心理战,把你搞得既怕电不够用,又觉得技术未来很棒。你问我:那技术成熟的新能源会不会好一些?我觉得,技术总是在演变,但这不是我决定的现实全部因素。你想,五年后车丢掉,电池衰减,二手价一落千丈,岂不是更亏?对普通人来说,保值率才是要考虑的事。静下来想想,这种二手贬值,可能比我当初买车时的油钱还令人心惊。
说到养护,新能源在维修方面,确实让我觉得麻烦。电池、电控、电子设备,像个升级版的拼装箱。有经验的修理工告诉我:比如电池,一个出问题就得换,修的话,可能要几万元。那是普通修理厂的想象,仅仅是个比喻。相比燃油车,修理资源更丰富,零配件容易找,维修成本也更透明,至少不用预约个技术员几天。
再扯一点安全:你们注意到没?电动车自燃新闻频繁,虽然燃油车也会,但起来快、难于扑灭的火星子,真让人头疼。有人说:不过这只是个个例吧。起火速度快得惊人,救援空间比燃油车小多。更别说,电池在起火时的化学反应,就像突然点燃了一堆硫磺火药。你不觉得,如果发生意外,乘客逃生时间也会变得更紧张吗?我还在想:未来会不会有更安全、更智能的电池方案?或者说,真能解决这个问题,还是得看技术发展。
你问我:那未来新能源汽车会不会更靠谱?或许吧,但我觉得,普通人买车最重要的还是稳妥。你不觉得吗?买车对于我这种普通家庭来说,是个大投入,盲目追逐潮流,未必划算。
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留个悬念吧:如果真有一天,所有充电桩都像加油站一样便利,电池寿命也延长得像手机一样几乎不用担心衰减,那么我们是否可以完全放弃燃油车?还是说,那还得再等十年?这小细节,或许才是真正的关键。
所以,面对未来两个字,或许更该问:我手里的这辆燃油车,到底能陪我多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