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我在修车厂门口揣摩新款820RR,感觉空气都带点电。就在这时,一个摩友走过来:听说你对这车挺有研究,值不值得入手?我看了他一眼,心想,这问题真难答。毕竟,摆在面前的这台量产版,除了宣传片里的人气,还有多少真刀真枪的硬货,怎么辨别它的底子究竟有多扎实?
坦白说,这款车我大概观察了三天,假设最起码50个样本,只有少部分人能真体验到它的极限。整个行业里,估算国产高端摩托的量产率不到10%,这区别大概就像你买的快餐和正牌咖啡的差别——不是一回事,但你要一眼看出哪个比较值。
说到这,我刚才翻了下笔记,发现车架那个部分特别耐人寻味。那辆820RR的全铝车架,比我预想的复杂很多。最开始我以为它像杰迪750那样搞个整体铸造——其实不然,它用的高压铸造工艺,基本和雅马哈MT09、升仕703RR那种一样,是单片铝合金再用螺栓组装。
你说,这算高端还是标准?其实就是一枚拼接的拼板——不过拼得很紧,很紧。就像我家厨房的拼花地砖,不算大料,但怎么拼都得工艺到位才行。
这车架最大亮点,是它带偏心调节机构。你知道这东西有多蛋疼?我自己试过调整,能微调车辆重心,赛道跑车普通都不配装。估算一下,调节范围大概是1-2厘米,专业点说叫极限调校,普通消费者用不用?不用。可我感觉,这在国产车里是个突破。这个能不能影响整车操控?得开车试试,要不怎么知道好坏。
有人会问:用偏心调节机构,耐用性会不会打折?我想,别看我搪塞的也不大表示信心,但我觉着,这块车架的焊接、铝材质量,比起市面上那些简单螺栓连接的要靠谱太多,否则也不会在硬派指标上用心。它的脚踏还可以上下前后调节,直接帮车手定出最舒服的骑姿。真省事,比一些改装脚踏快多了。
说到这里一瞬间,我觉得用了不少硬核配置。简直像在做桌面游戏模拟装修,想调个姿势省点钱,就靠厂里给的调节。如果我问你:能不能做到日舒赛趣都兼顾?这就看车子调校和车手技术了。
可是你知道吗,去年我碰到个修理工,他说:这车调到极致,大概每百公里油耗100块左右。我一脸懵:啥?百公里?他说,估算油耗从高速大约4升到6升不等,依赖于驾驶惯和调校状态。这比普通街车略高,但合理,毕竟性能那么硬。
我还发现个细节——那阀门排气。这玩意儿在国产车里还不常见。你想啊,低转速时排气阀关掉,感觉走得更顺,提速明显,燃烧效率也提高点。高转速时再开,声浪变得动听,像是真的在赛道上。可我有个疑问:这东西技术难度大不大?它跟家用微波炉的门锁类似,自动调节气流,用的复杂程度也就那回事,但能不能长久耐用,没人说得准。
说到这我又走神了,突然想到:国产车这些硬件做得这么扎实,真的是硬仗上阵的装备吗?还是厂里也会像我猜测的那样以次充好?说实话,这个问题挺难有绝对答案。毕竟,成熟的车架,像是我哥的越野大车,调调都得经得起百万公里考验。
刚才我翻了下相册,看见那车尾化繁为简的电子油门装置的细节。它比普通摩托多了两个按钮,用来切换驾驶模式。这个设计挺直观,方便调节,仿佛随身携带一个小遥控器。有点像我买的智能电视,支持多场景切换。
电子油门究竟有多快?估算,反应时不到0.1秒,似乎能一秒钟内按到极限。用生活比喻,就是你坐公交车,然后突然变成赛车,踩油门的点火比用脚踩油门更直接。
我还注意到,820RR的动力表现挺抓人。对比凯旋的765R,机头功率数字不算特别悬殊——(这段先按下不表)否则真难判断它到底是不是我猜的那样牛X。据说,它的百公里加速能比我用激光高速假设的场景还快——2.81秒,这只是场地极限,不代表大路上表现。估算一下,油耗的话,按40升油箱,跑650公里,心算一趟油钱大概120块左右。
我问一旁的好友:你觉得,这车外观还算新鲜吗?他笑笑:感觉像是放大版的500RR。说到外观,我其实觉得没有特别惊艳的点,反倒像是硬做出来的次旗舰。可我发现,硬件方面都没打折扣,比如还配备了锻造轮毂、全浮动刹车盘和碳纤维装饰。
这车是不是真材实料?似乎从硬件配置、调试用心来看,没那么多表面功夫。只是,有没有可能背后藏着品质上的问题?我不敢轻易断定,但感觉像做过充分打补丁的赛车,要拿到路上去,还是要看后续的路试和耐用性表现。
说到这,我突然想到自己还没考虑的点,是不是这样硬的硬件,也会带来整车的硬伤?比如高速行驶时震感是否会过于明显,或者长时间高速带来的疲劳感。我们能不能像对待一台性能机器那样,把它用得更长远一些?
像是我那位修理工说的:国产车硬件的标杆,绝不是只看硬件,还得看调校和后续维护。这些配置能不能真正落实到日常骑行?这才是我更关心的。
这辆820RR是否真能成为标杆,还得看展会上的那一份真章。你是不是也会对这样一台硬核摩托车感兴趣?还是觉得操控和耐用性,才是最终的答案?这小细节,除了碳纤维的质感,没有太多炫酷的颜色,但在细节里,也藏着不少硬实力。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