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今天路过某新能源展,突然听到销售姐姐和客户的对话:你看,FREE+其实还算是挺实在的,配置真不少,价格还亲民。我心里一动,心想这年头,单凭配置多已经不够了,要真正打动人,还得有点既要实用,又不失品质的感觉。
去年参加某车系试驾,感觉燃油机和电驱的底盘调教逐渐融合,仿佛一锅炖的汤——不突兀,不生硬,顺顺当当。刚才翻了下笔记,注意到我朋友在微信截图里的那辆岚图FREE+,居然比我之前了解的基础配置还多了个冰箱彩电大沙发。这啥概念?就是家庭出行时,车内可以秒变迷你客厅,暖暖的,吃个零食、喝瓶水,甚至还能放点水果。
这里得说几个数字——我估算,岚图FREE+的价格估计在21.99万到24.99万之间(样本少、不确定),但配置上,基本贴近豪华SUV的水准。华为全家桶的乾崑ADS 4和鸿蒙座舱5全系标配,看得我就觉得:这不就是把手机、家庭的智能核心带到车里了吗?在城市停车场逛一圈,自动上下车、APP一键召唤、精确泊车,都是日常的细节体验。不知道你们注意到了没有?很多高端车的智能化,技术上其实都差不多,但场景感就差了点。
我问身旁那修理工:你觉得全系标配这个华为系统,有点多余吗?真用得上?他笑着摇头:其实用的人不多,主要是好看,装门面。真正能用上的,还是一些基础的场景,比如自动泊车,城市里挂个档,轮到的场景少。这点我挺同意,毕竟,技术摆出来,能用的场景才是硬道理;否则再高端的雷达包,都变成摆设。
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好像又开始思考:这车的底盘调得那么豪华,是不是把一些本该留给豪车的质感挪出来了?不过想想,咱们用日常生活比喻,这就像家里的厨房,大厨调菜时候,掌握得好,普通牛肉也能变出一桌宴席。
我有个疑问,史上这类智能化+豪华质感的搭配,能坚持多久?会不会未来变成一种常规配置,像手机打折时送的充电器?回头一看,岚图用的三电终身质保,多少能给用户点信心。呵,真是赔得起的勇气。不过我更关心的是,敢把高阶配置放到中端市场,像空气悬架、保时捷内置电子阀的底盘,这是技压群雄还是侵蚀利润?
我曾经想过,长远看——是不是未来的行业趋势,就是让高端技术平价普及?像家用电器一样,中端没有假象,真正用得上。尤其是岚图FREE+,把豪华和智能都下沉,让家庭用户感受到这车能带你走得远,还不贵。你怎么理解智价比这个词?它是不是变成了新汽车常态的关键词?
这里头,我还想问一句:是不是用得上的感觉其实比参数堆砌更重要?十年前的家用彩电,看个电影就乐呵呵,现在这个冰箱彩电大沙发让我联想到的,是平时煮个粥、放个果汁的方便。车内配置,变得像客厅一样亲切,是不是就是一种科技降维?而不用担心技术过剩,毕竟,生活场景才是硬道理。
说到场景,我刚才翻了翻相册,看到我朋友发的那张,她一边开车一边还在用手机投屏:孩子在后座看动画,老人用导航,动线流畅得让我眼馋。这个平衡,挺难得的。真的,车辆变成移动家庭中心,既要照顾家庭的舒适,又要满足驾驶的激情,岚图FREE+在这点上的调校,感觉还不错。
我一直在想,岚图的策略,是不是瞬间击中了年轻+家庭+科技控的痛点?更别说那些标配配置堆得像超市打折一样,实际上用得上的,很少有人会用到所有功能。反倒是人工智能的场景化设计,更容易让人感知到价值。你觉得呢?未来别的厂商会不会也学着,把配置拉到家庭的日常场景里去讲故事?
只市场上有人会疑惑:岚图靠这种软技术能持续多久?利润是不是会被侵蚀?但我觉得他们的破解之道也许不是压榨利润,而是规模化。供应链越做越成熟,成本越压越低,销量一上来,利润空间反而会更宽。就像买菜,你买得多,卖得便宜,但赚的就是整体销量。
我还在想一个细节:市场是不是正在逐渐转变,从追求最高配置的极致到用得上的配置,这就像小时候买手机,不看参数,只看用着顺不顺手。这个趋势,或许就是未来汽车的新常态。
对了,没细想过,这种智价比会不会让一些原本抱以豪华为追求的用户,也开始考虑实用主义?反正我个人觉得,车多是生活工具,不是身份标签。你说,这是不是也对这个行业的价值观产生了一点冲击?
咱们聊聊细节。坐在FREE+的后排,129°可调的座椅、静音胎带来的安静、全景天幕透进的阳光——这些,看似不起眼的细节,正在悄悄改变人们对出行的期待。你会不会也有点期待下一次用车的体验,已经被这些微小的变化悄然影响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