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大众冷处理酿恶果!退车潮爆发,信任危机如何收场?

上汽大众可能从没想过,一次沉默会让代价如此惨重。

2025年夏天,上海多家大众4S店的退车队伍排到了马路边。 有人刚提的帕萨特还没上牌就直接开回来要求退货,有网约车司机集中退还大批朗逸,甚至有人举着“退钱! 别拿生命开玩笑”的纸牌在展厅拍照发抖音。 销售经理对着媒体镜头苦笑:“这辈子没见过这么多人来退车,像菜市场抢特价鸡蛋一样。

上海大众冷处理酿恶果!退车潮爆发,信任危机如何收场?-有驾

这一切的源头,是六年前那根断裂的A柱。

2019年12月,中保研公布帕萨特碰撞测试视频的那一刻,整个汽车圈炸了。 在25%偏置碰撞中,帕萨特的A柱像被掰断的筷子一样弯折成120度,安全气囊精准躲开假人头部,测试车拿到最低评级“P”。 网友很快发现,同期测试的丰田凯美瑞拿了全优,就连便宜8万的国产车都没出现这种惨状。

上海大众冷处理酿恶果!退车潮爆发,信任危机如何收场?-有驾

更让消费者愤怒的是大众的沉默。 测试结果发酵三天后,上汽大众官方微博还在宣传新车星空色内饰。 经销商接到通知统一口径:“暂时不回应碰撞测试”。 2020年1月某营销会议上,时任高管甚至表示:“中国人买车更看重空间和logo,安全测试热度很快就会过去。 ”

冷处理没能让事件过去。 第二年帕萨特销量暴跌32%,从中级车销量冠军跌出前十。 二手车市场率先反应,车商们开始拒收大众车型,某二手车平台挂出“专收日系车,大众报价减两万”的招牌。 山东车主王先生试图出售刚买半年的途观L时被告知:“现在收大众车像赌博,谁知道哪天又爆出什么缺陷。 ”

上海大众冷处理酿恶果!退车潮爆发,信任危机如何收场?-有驾

信任崩塌像多米诺骨牌般蔓延。 浙江某大众4S店销售透露,2023年起看车客户必问“A柱加强了吗”,有工程师自带游标卡尺测量车门钢板厚度。 最戏剧性的场面发生在成都国际车展,大众展台工作人员与维权车主发生肢体冲突,视频中车主高喊:“你们广告说德系安全,实际比纸糊的还脆! ”

2024年销量数据显示,上汽大众全年仅售出89万辆,跌回2010年水平。 曾经需要加价3万提车的途观L,现在优惠4万仍库存堆积。 工厂产能利用率降至60%,宁波工厂一度停产两周。 内部流出的备忘录显示,经销商退网数量同比增加47%,山东某三线城市经销商把大众4S店改成了比亚迪海洋网。

上海大众冷处理酿恶果!退车潮爆发,信任危机如何收场?-有驾

危机在2025年夏天达到高潮。 随着新一轮碰撞测试公布,大众ID.3在侧面柱碰试验中车门锁扣失效,再次引发安全性质疑。 社交媒体发起“大众退车挑战赛”,车主们拍摄砸碎车钥匙和撕毁购车合同的视频,话题阅读量突破2亿次。 广东某维权群组48小时内聚集了1300名车主,集体要求全额退车。

上汽大众终于在今年8月发布道歉声明,为时已晚。 声明中“深表歉意”和“持续改进”的措辞被网友群嘲,热评第一条写道:“六年才等来一句对不起,我的帕萨特都快报废了。 ”,一汽大众同日宣布旗下车型全部通过最新安全测试,被网友调侃为“精准背刺”。

上海大众冷处理酿恶果!退车潮爆发,信任危机如何收场?-有驾

退车潮中最受伤的是普通车主。 南京网约车司机李师傅展示了他的退车合同:“刚买三个月的朗逸,折旧费扣了2.8万,相当于白干半年。 ”河北车主刘先生则发现4S店以“外观刮蹭”为由拒退:“他们说保险杠有划痕不能全退,可我是来退车的不是来卖二手车的! ”

二手车市场已经给大众系车型贴上标签。 某二手车平台评估师透露:“三年车龄的帕萨特现在收车价不到10万,比同年份凯美瑞低4万。 新能源更惨,一年车龄的ID.4X残值率才48%,买新车出门就亏一半。 ”

上海大众冷处理酿恶果!退车潮爆发,信任危机如何收场?-有驾

经销商库存压力达到临界点。 上海某4S店经理展示满负荷的停车场:“正常库存是1.5个月,我们现在积压了4个月销量。 银行天天催库存融资还款,每辆车每月利息就要800块。 ”为了清库存,店里推出“买大众送终身机油”活动,来看车的人还没销售顾问多。

内部员工透露,大众工厂开始推行“做四休三”工时制。 生产线工人小王苦笑:“上月只发了基本工资,绩效全扣。 老员工都说这是入行十几年来最差的时候,以前加班加点都造不完车,现在流水线动不动就暂停。

上海大众冷处理酿恶果!退车潮爆发,信任危机如何收场?-有驾

更深远的影响在于品牌认知的改变。 某汽车论坛发起投票,73%参与者表示“不会再考虑大众品牌”。 90后购车者小张的说法很典型:“我爸那代人说大众皮实耐撞,现在测试视频一看,还不如多花两万买国产车。 ”

危机中涌现出诸多魔幻现实场景:某二手车商打出“已加固A柱”作为卖点;汽车改装店推出“大众专属防滚架套餐”;甚至保险公司上调了大众车型的商业险费率。 某自主品牌在4S店贴出标语:“欢迎大众车主前来置换,额外补贴1万信任损失费”。

大众的沉默代价仍在持续累加。 据行业分析师估算,品牌价值损失超过300亿元,相当于十年广告投入总和。 某离职中层坦言:“当初以为冷处理能省钱,现在才发现要花钱弥补的窟窿比想象中大十倍。 ”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