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自动驾驶这事儿,真的是跑步进入我们的生活了。国家政策一发力,各大车企就像打了鸡血,不约而同奔着L3级自动驾驶去了。今年下半年甚至就可能买到首批L3级自动驾驶汽车——这可不是在电影里看特效,是真的能上路,让你在高速堵车时终于能把手从方向盘上挪开,坐车也能歇口气了。
要说这事怎么突然提速,还得提到最新出台的《汽车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2025—2026年)》。上海的黄先生每周末要长途出行,盼了好几年能“甩手”开车,这回政策一落地,他的梦想离实现就差一个购车款了。不止他一个,像陈小姐每天通勤一个小时,也盯着这块新蛋糕,谁不想在武汉、深圳、北京的高架或者外环路上坐享其“程”呢?
车企这边倒是一片热火,谁都不愿在这波技术革命里掉队。小鹏、广汽、奇瑞、岚图、华为、极氪、长安、江汽、赛力斯……数得出来的大牌基本都已官宣要推L3自动驾驶。年内、明年,大家都在掐点抢上市。那阵仗,像春运抢火车票,谁先发货谁就是“智能领航员”。有专家说,今年就是“L3级自动驾驶的元年”,谁还拿不出这东西,高端车分分钟被淘汰。
但这么牛的技术,真的就让你心安理得去买,放心让车自己开?话别说太满。各路专家出来敲警钟:车企现在的测试只覆盖了部分场景,真正在所有路况、意外场合下都能稳稳当当地应付,还早着呢。曾经懂车帝做过一个高速横穿飞猪的测试,连特斯拉、比亚迪、小鹏等主力选手都没能顺利避开的,说明这条路还有不少“暗礁”。量产前,这些车还得经受住真正的反复验证、实战练兵。
说实话,消费者不是最担心技术,而是万一出事怎么定责?以前是“你帮我开”,顶多是辅助;现在是“你来开”,说白了是从驾驶员到机器的责任转移。这就是技术升级带来的“权责革命”。
科技部今年7月出的《驾驶自动化技术研发伦理指引》就把这事说清楚了:L2级还得人来担当主体责任;到了L3级,碰到限定场景(譬如高速、城市特定路段),车主和系统都有可能被认定为责任人。意思很明确,要是系统在自己控制的范围内出事,车企、供应商不能再“推锅”给驾驶员。生产准入放开的同时,必须有相关法律、保险、交通法规跟上。没有规矩支撑,谁敢放胆撒手?
不只权责模糊,实际应用里也有不少“鸡肋”。不是所有路都能让你“撒手”。中国的大城市道路稀奇古怪,指示标志时有盲区,信号、照明也不一定标准化,这都给智能车增加了挑战。车企都是先在特定路段、小范围内试点,像上海浦东、张江、花木这些地,每条路都提前筛选过、专门铺设了210公里。
这种“圈地自驾”,其实就是把ODD(操作设计域)限定得很窄。你不能拿车直接闯到三线城市乡间小路,系统不保障安全,责任你自己担着。合资车企技术专家也说了,出了指定区域,功能可能突然失效,你要救场得反应快,怠慢一点风险就大。各家厂子调校的是不是都一样,这也踩不准,有点各自为战。
除了路,信号也很讲究。L3级对定位、电讯要求极高:北斗三号信号得无死角,路边要配备雷达、摄像头,数据分钟级刷;没有这些硬件,智能驾驶就是穿着西装下田,费力不讨好。
政策这两年跟着技术推,地方政府都在往前走,北京、武汉、深圳早发布了自己的支持计划,全国50多个城市针对自动驾驶出台配套政策,交通、公安跟汽车厂子一起合力,准备把这些智能车“拉上台面”。
安全也是个绕不过的坎。今年4月,工信部专门要求车企交全生命周期安全报告,又严令禁止未经审批的大规模测试。以前业内有的企业光会吹牛,堆硬件、炒概念,实际安全问题一大堆。现在规矩越来越硬,谁也不能乱玩,必须“合规上路”,才有得商量。
有人心里关心价格,别以为高阶自动驾驶就是加个软件。专家朱西产早就说了,L3级别硬件和安全冗余,一个车起码高出L2级几万元。计算芯片、雷达、传感器全得升级,单车成本蹭蹭往上窜。玩不起的,肯定是中低端。
不过,政策现在是打开了一扇窗。车企、供应链利益链都理顺了,技术创新有了回报空间,大家才有底气烧钱研发,更有动力降成本。对你我来说,这等于以后体验、价格都会更有希望。未来买车,估计是“智能优先”,不是传统“油电之争”了。
对于普通人,这杆技术大旗摇得越高,生活越省心。以后上下班,不用无聊盯着导航,可以早点处理家务、看新闻,甚至小憩一会儿,车就变成真正的“移动小窝”。谁说智能驾驶不是重新定义了人与车的关系?有了政策背书,大家买高阶智驾没那么慌张,体验比“政策驱动”更有吸引力。
当然,别想一步登天。专家说了,L3级不能指望明天全域放开,必须有“小区域示范——逐步扩展”的过程。估计今年年底就能看到小范围运营,2030年前后两三年,是L3、L4级自动驾驶大规模应用的爆发窗口。慢不得,谁快谁赚钱。
城区辅助驾驶的技术要到2026、2027年才能到拐点,一旦那会儿突破,智能车普及就跟4G手机一样,不断替代老设备。但即使如此,安全始终是老大难——大多行家还是提醒:要让L3、L4真正普及当“标配”,得把每个细节踩实,不能光靠嘴皮子,得靠扎扎实实的路测和标准执行。
总之,自动驾驶正在把路上的每个人变成“乘客”,再不用担心开车累得肩膀酸。技术要成熟、法规定责要清楚、路况硬件要到位,这盘棋才能明明白白下起来。只等那一天,真正的“脱手自由”,在路上不再是一句空话。
本报道旨在倡导健康、文明的社会风尚,如有版权或内容问题,请通过官方渠道反馈,我们将第一时间核查并调整。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