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万级豪车税门槛下调,保时捷Cayenne和Taycan被夹在中间
7月17号那天,朋友圈突然有人发消息,说财政部和税务总局一起搞了个大动作。具体啥事?就是“超豪华小汽车”消费税的起征点,一下子从130万(含税)降到了90万(不含增值税)。算下来,落地只要一百来万就得多交10%的钱。这事儿不是简单动动数字,对90到129万元这波进口车简直像是地震。
我还记得前两年陪朋友去店里看Cayenne,他纠结半天选装啥配置,因为一不小心就突破百万。销售当时说:“你放心,现在政策卡在130万,只要别太激进都能避开。”现在好了,这条线直接拉低了30多万,还按成交价全包,包括什么精品、服务、手续费……想走价格边缘操作?师傅都摇头。
其实,这次最受伤的真不是那些原价两三百万起步的牌子,人家本来就是富人圈层自娱自乐。反倒是保时捷这种,“既想高端又想卖量”的品牌最难受。我有个修理厂老李,每次提到保时捷选配,都念叨一句:“这车啊,不加点东西根本没法开出味道。”但问题来了,新政之后,加一点东西立马触线,多出来的钱谁掏?
再说回现实,用数据摆一下:2024年上半年,听群友说保时捷中国销量跌了28%,5.69万辆,比去年少了一大截。本以为换代Cayenne能带点节奏,可惜效果一般;Taycan更不用提,那电动车市场竞争太卷,本身销量就挺吃力,现在性价比优势也没了——买电车图啥?国内新能源随便挑一个,也不差劲,还省心。
至于Panamera,以前不少客户会咬咬牙冲中高配,但现在新政出来后,有人干脆转投奔驰S或者国产行政新能源,说实话,我那位邻居老赵就是这么干的。他原本盘算着年底换台新Panamera,全家商量完直接去看问界M9去了,说同样的钱还能剩下一笔做装修。“再贵也是铁皮四个轮嘛!”他媳妇在群里打趣。
聊回技术细节,其实很多人不知道,有些冷门配置,比如夜视系统、自适应空气悬挂,在以前加装只是为了体验好玩。但以后每多加一样,就离被征收10%又近一步。有一次修理厂里遇见一台刚买的新款Cayenne S,被主人吐槽“空气悬挂硬邦邦”,结果拆开发现压根没选那个舒适包。老板娘边擦手边嘀咕:“早知道贵成这样,当初还不如一步到位。”
顺带插句八卦,新政出来后,不光主机厂头疼,经销商也跟着急眼。有销售私底下讲,以后可能会出现一种情况——新车先上户变二手,再卖给终端用户,这样规避掉消费税。当然啦,这种操作风险挺大,而且政策盯得紧,小聪明未必行得通。
还有平行进口圈子的哥们最近特别活跃,他们琢磨是不是趁监管空档期捞一把。但实际情况呢,也许监管马上升级,到时候哭的人更多。不止如此,那些曾经勉强维持体面的进口车型,比如某些120来万但一直折腾优惠的大型SUV,现在估计连生存空间都快没有。一涨价没人买,自吞利润又撑不起,要么砍配置做乞丐版,看着寒碜。
倒是国产新能源这一块儿偷着乐,好几个朋友跑去试驾理想L9、小鹏X9之类,本来预算八九十万能拿顶配,又安全、智能化花活多,还不用担心突然冒出额外10%的费用。有师傅笑称,“以后100万能落地的都是国货。”
最后讲个段子吧,上周末洗车的时候碰见隔壁楼王姐,她正愁眉苦脸研究自己的二手卡宴行情。我随口问她咋回事,她叹气说:“幸亏前年入手,要是今年买早被割韭菜了!”我俩相视无语,各自刷泡沫去了。生活嘛,总归还是柴米油盐接地气,那些虚头巴脑的数据和政策,大多数时候只有真掏腰包的人才感受到刀刃上的凉意罢了。
内容来自公开资料与个人见解,仅供学习交流,不构成定论或权威汽车事实参考。
部分信源已自然分布于文内场景及对话片段。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