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汽车圈里有个事儿,聊起来真是让人感慨万千。
咱们都熟悉的那个本田汽车,就是那个以前买车,尤其是像思域、雅阁这种热门车型,不加点钱都很难提到现车的品牌,现在的情况可以说是来了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
很多人都在问,这到底是怎么了?
那个曾经在中国市场叱咤风云、被认为是“技术宅”和“品质保证”的本田,怎么突然之间就好像不灵了?
这背后的故事,其实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也更值得咱们普通老百姓去琢磨琢磨。
咱们先来看一组最直观的数据,因为数字是不会骗人的。
时间倒退个几年,就在2020年底的时候,本田在中国一个月的销量能达到将近20.9万辆。
这是个什么概念呢?
就是说,那个时候,平均每天都有差不多七千台崭新的本田车开进中国的千家万户,这个成绩单在当时绝对是汽车界的优等生,风光无限。
可是,镜头快进到2023年的7月份,本田在中国的两家合资公司,也就是东风本田和广汽本田,哥俩的销量加在一起,只有4.48万辆。
从接近21万辆,一下子跌到了连4.5万辆都不到,这已经不是简单的销量下滑了,简直就像是从山顶直接掉到了山脚。
而且这还不是偶然现象,整个2023年的前七个月,本田在中国的总销量比去年同期又少了百分之二十三,这已经是它连续第五年在中国市场走下坡路了。
据说,公司内部的气氛非常紧张,东风本田的一位副总经理在内部会议上,非常沉重地表示,企业已经“站在了生死存亡的边缘”,每天都被这些不断下跌的数字压得喘不过气来。
更让人觉得尴尬的是,想当年,本田的销量是很多国产车企仰望的目标,而现在,它两家公司的销量加起来,甚至都比不过像零跑汽车这样过去不怎么被看好的造车新势力。
这种巨大的落差,确实让人唏嘘。
那么,问题到底出在哪儿了呢?
是本田的车质量变差了吗?
其实也不是。
根本原因在于,我们中国的汽车市场,这几年的变化实在是太快了,快到让这些曾经的巨头都有些措手不及。
以前咱们买车,尤其是选择日系车,最看重的是什么?
无非就是两个词:省油、耐用。
大家心里都有一本账,觉得买台本田车,虽然可能内饰朴素一点,隔音效果一般般,动力也不算特别强劲,但它故障率低,开起来省心,而且油耗确实比同级别的欧美车要低一些,作为家庭用车,这些优点就足够了。
那个时候,这套逻辑是完全成立的。
但是,现在情况完全不同了。
中国的新能源汽车,特别是纯电动车,以一种不可阻挡的势头崛起了。
它们的出现,直接就把本田最引以为傲的“省油”这个优点给打得毫无还手之力。
咱们可以算一笔最简单的经济账:一台燃油车,在市区里开,一公里的油费怎么也得六七毛钱吧?
而一台纯电动车,如果家里能装充电桩,利用晚上的低谷电价充电,一公里的电费可能还不到一毛钱。
这种用车成本上的巨大差距,已经不是“省不省油”能够形容的了,这是一种根本性的颠覆。
当消费者发现,有一种出行方式可以把每个月的交通开支降低百分之八九十的时候,所谓的“省油”光环自然就暗淡下去了。
好了,最大的王牌失效了,那我们再来看看其他的方面。
过去我们能够容忍的那些缺点,在今天这个时代,就显得格外刺眼了。
就拿配置来说,这简直成了合资车的重灾区。
你现在花个十万出头的预算,去买一台本田的入门级轿车,很可能会发现,车里居然只有两个扬声器,中控屏幕小得可怜,车内大部分地方摸上去都是硬邦邦的塑料,整体感觉非常简陋。
可是,你拿着同样的预算,转头去看看我们的国产品牌,特别是新能源车,你会看到什么样的景象?
比亚迪七八万的车,可能就已经配备了相当不错的智能车机系统和辅助驾驶功能。
到了十万出头的价位,像什么360度全景影像、高速公路上的智能领航辅助、自动泊车入位这些高科技配置,都已经是家常便饭了。
车内是大尺寸的悬浮式中控大屏,语音控制系统非常灵敏,想听什么歌、想去哪里,动动嘴就行。
座椅加热通风、多色氛围灯、品牌音响……这些过去在二三十万的豪华车上才能见到的享受型配置,现在国产车都毫不吝啬地给你配上了。
面对这样的选择,任何一个理性的消费者心里都会有一杆秤。
花同样的钱,一边是功能简单、体验落后的“毛坯房”,另一边是配置丰富、科技感十足、用车成本还极低的“精装修”,结果自然不言而喻。
老百姓的钱都不是大风刮来的,谁能提供更高的价值,谁能带来更好的体验,大家就会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支持谁。
这和爱不爱国没关系,这纯粹是市场经济下最朴素的选择。
当然,把所有问题都归结于产品力的落后,也有些片面。
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这些传统合资巨头在面对时代变革时的那种迟钝和固执。
在新能源这条全新的赛道上,以本田为代表的日系车企,一开始并没有把纯电动路线放在最重要的位置。
他们更相信自己在混合动力和氢燃料电池技术上的积累,认为那才是未来的方向。
这种战略上的判断失误,让他们错过了中国新能源市场发展的黄金时期。
等到他们回过神来,发现纯电动车已经成为市场的主流,再匆匆忙忙推出自己的电动车时,已经慢了半拍。
而且很多车型都是所谓的“油改电”,也就是在原来燃油车的平台上改造而来的,天生就在续航、空间和智能化方面存在短板,和国内那些基于全新纯电平台开发的车型相比,竞争力自然不强。
更关键的是一种心态上的问题。
这些跨国车企的高管们,似乎还沉浸在过去几十年的辉煌里,习惯了那种只要把品牌标志贴上去,就不愁卖车的日子。
他们对于中国市场的变化速度,对于中国年轻一代消费者对科技、对智能、对体验的渴望,缺乏足够的敏感度和敬畏心。
他们的产品研发周期还是以“年”为单位,决策流程缓慢而复杂。
而我们的自主品牌呢?
产品更新迭代的速度是以“月”来计算的,车机系统可以像智能手机一样,每周都通过网络进行OTA升级,不断增加新功能,优化用户体验。
这种节奏上的巨大差异,导致了合资品牌在产品体验上与市场需求严重脱节。
价格上拼不过,技术上没亮点,品牌光环也在逐渐消退,最终被逼到今天的这个地步,其实也是市场规律作用下的必然结果。
这不仅仅是本田一家的故事,而是整个合资品牌在中国市场所面临的共同挑战。
一个时代正在悄然落幕,而一个由我们中国品牌主导的新时代,正迎面走来。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