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置税差价谁买单?车企连夜出台“兜底”方案,消费者成了最大赢家

2025年尾声将至,新能源汽车购置税政策即将迎来分水岭:明年起,免税时代结束,减半征收政策上线,消费者购车成本最高可能增加1.5万元。

令人意外的是,车企比消费者更着急,鸿蒙智行、蔚来、极氪、理想等品牌竟主动站出来,承诺为跨年交付的订单承担购置税差价。 这场看似“赔本赚吆喝”的行动,背后隐藏着怎样的市场博弈?

购置税差价谁买单?车企连夜出台“兜底”方案,消费者成了最大赢家-有驾

政策倒计时:购置税优惠退坡进入冲刺阶段

根据财政部2023年发布的政策,2024年至2025年期间,新能源汽车免征购置税,每辆车最高免税额为3万元;而2026年至2027年,优惠缩水为减半征收,减免额上限降至1.5万元。 这意味着,购买一辆30万元以上的新能源汽车,明年需多支出数千至数万元税费。

车企“抢单大战”:谁在率先兜底?

9月下旬起,多家车企接连推出购置税补贴方案,试图消除消费者对跨年交付的顾虑。 鸿蒙智行打头阵,宣布11月3日前下单问界M7 2026款或尊界S800的用户,若因厂商原因延迟至2026年交付,可获最高1.5万元补贴。

蔚来紧随其后,为ES8订单提供“购置税差额补贴券”。 极氪和理想迅速跟进,针对9X和i6车型推出类似政策,甚至将锁单截止日期设定在10月底。 这些方案均通过尾款减免或现金补贴实现,本质上是以企业利润换取订单锁定。

购置税差价谁买单?车企连夜出台“兜底”方案,消费者成了最大赢家-有驾

为什么车企甘当“冤大头”?

行业分析师张翔指出,车企的主动兜底与交付周期密切相关。 当前热门车型如理想i6上市首日订单破2万辆,尊界S800累计订单超1.5万台,产能爬坡压力下,交付延迟已成常态。

因政策变动导致消费者集中退单,车企将面临产量规划失衡和库存压力。 更关键的是,年底冲量关系到来年市场份额,头部品牌需通过稳定订单维持竞争节奏。 此外,政策退坡可能引发四季度抢购、一季度销量跳水的乱象,车企的“兜底”行为实则是对市场波动的未雨绸缪。

消费者成了最大赢家?

购置税差价谁买单?车企连夜出台“兜底”方案,消费者成了最大赢家-有驾
#秋季图文激励计划#

购置税兜底政策直接降低了消费者的决策风险。 以问界M7为例,若今年下单却明年交付,原本需多付的1.5万元税费将由品牌承担,相当于变相降价。

同时,多地政府叠加的补贴政策进一步放大优惠:例如湖北针对报废旧车购买新能源车的用户提供2万元国家补贴加1.2万元地方补贴,武汉经开区还发放4000元消费券。 消费者若在年底前下单,既能享受现行免税政策,又能规避交付延迟导致的税费损失,形成“双保险”。

行业暗战:政策驱动转向市场驱动

购置税优惠退坡被视为新能源汽车行业从政策补贴转向市场化竞争的关键节点。 中国汽车流通协会专家章弘认为,此举将倒逼车企通过技术升级和成本控制提升竞争力。

例如加速4680电池、固态电池等技术的量产应用。 而头部企业如蔚来、理想等已凭借规模优势率先布局,通过购置税兜底策略抢占订单,进一步挤压中小车企的生存空间。 这场税费博弈背后,实则是行业洗牌的序幕。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