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吗,最近我开了一台红旗E-HS9,坐在里面,那种厚实感让我一下子回到了国车的历史记忆,但又觉得……哎,怎么说呢,像是穿越到未来一样。这不禁让我想,红旗要怎么利用华为的技术,再次变成那个让人望尘莫及的国车王者?
我还记得上次朋友问我:你觉得红旗会不会因为和华为合作,重新拿回那份国车的尊严?我当时笑笑,说:不无可能,技术加品牌本就像是双刃剑,要用得巧。但心里其实也嘀咕:一旦市场的风向变了,红旗和华为的联手,究竟能不能真正翻盘?
先看看数字。去年红旗销量大概是41万左右(估算,体感数据少)。而它的高端车型,比如HS9,月销大概在200–300台之间(样本少,还在摸索阶段)。更别说那售价突破百万的国礼系列了,实际上能买的人有限。相比之下,尊界S800的订单破万,光是它的配置就惊了——L3级自动驾驶、800V超充,这差别不说了,好像在叫板红旗的国货旗舰梦。
我想,人们选择车,不仅看尺寸、空间,更重视那份尊贵感。红旗的品牌底蕴其实是有的,这些老款车型,多少还带着那股国家级的气质。但是,实际上,当你开到街上,能和那些合资豪车、BMW、奥迪比个颜值时,不免感慨:品牌更迭,技术过时,光靠血统似乎不够。
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华为的最新超算系统到底有多牛?我还没仔细研究,但据说可以完善自动驾驶,甚至帮车身调校,真是从芯片到云端全栈覆盖。像是在做煎饼,你要面粉、鸡蛋、油,还得用火,也都得调好温度。这里就有个疑问:华为把芯片、雷达、算法全部串起来,到底会出现瓶颈吗?会不会鸡肋,变成纸上谈兵?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发现红旗今年的销量中,新能源占了快一半。比如H5和红旗E-QM5,一起攻占了亲民市场。它们的成本不高,1000块左右一公里的油费,算算大概7元左右,百公里油耗在8升左右(这段先按下不表)。但问题就是——这档级别,怎么能保证品牌豪华感,能不能让买家觉得买得值?
对比:我看过几款同价位车型,一台是合资豪车VINY(不用点名了),一台是自主品牌的高端子品牌。显而易见,红旗的优势还是在历史感上,但它们的智能化、驾驶体验,明显落在了一截。尤其是像HS9,今年虽然在市场上还算不错,但相比尊界S800配备的灵魂级配置,差的不是一点半点。
我觉得红旗也明白,单靠价格和宣传不行,技术的硬实力才是真关键。就像你家装修,铺的瓷砖好看但不耐操,终究不耐看。红旗现在要改,就是得在配置上狠狠花点心思。研发人员告诉我,光是提升自动驾驶的算法,至少要3年时间打磨(这也是估算),真正能用到量产,恐怕还得等等。
说到这我又想:华为的优势在于什么?其实我觉得,华为就像一个科技厂房,生产的产品可以照猫画虎,帮车企快速装配智能化。但你要从底层起,完全按华为的模子搞,那就要看合作的阵地怎么守。把核心芯片放进车里,是个火锅式的事——要加料、要调味,还得确保不烧锅。
问题来了:红旗的中高端车(30-80万区间),它们确实可以借助华为的技术变得智能。但这批车消费者,是真心在意国车尊贵?还是就有点面子、能开得体?我觉得,这难度不低。因为,品牌的尊贵,并不是靠配置堆出来的(虽然也有一定关系),还得靠传说和历史。
我一直在想,所谓的逆转,是否是真的可能?我觉得,关键还是市场认同感。华为帮忙,把智能化拉上去了,但品牌的魂还得靠红旗自己去稳。你说,300多万的H9和尊界S800,谁会买单?除非它们的科技含量真比竞品高出一截,别的不说,起码得在体验上做到让人无话可说。
(这段我到这里卡壳了)一辆车的体验,少不了一个细节——比如那块超大中控屏,按键布局是不是合理,座椅的包覆感是否到位。就像我小时候坐老爷车,看着仪表盘一排按钮,虽然古早,但用起来心里有底。现在新能源车都追求用科技感,但能不能像手工艺一样,用心打磨每一处细节?这才是让尊贵感加分的关键。
我真心希望,红旗和华为的合作,不要只停留在头部吹牛或者技术堆砌。要知道消费者要的不只是数值,还有用得顺手的体验。否则,豪华只会变成空壳,成了金字招牌上的标签。
你会不会觉得,红旗这次真的得心心相悦——既要依靠技术创新,又不能舍弃那份文化自信。毕竟,品牌是人的精神资产,不是光靠配置堆出来的。
这些车到底能不能翻身,我还不敢打包票。但有一点我确实相信:只要用心钻研细节——比如那块真皮座椅的触感,或者车上门的关闭声音——都能让用户在开门那一刻,感受到很值的那份尊贵感。
对了,有个问题,华为再怎么强,也搞不定一个人心吧?这不就像那句老话:技术越牛,人越难懂。你说,红旗的情怀和科技感,能否融合出一辆既有血统,又拿得出手的车?也许这,就是未来的最大看点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