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不足一月即降1万?车主:Model 3长续航版吸引力大减

上市不足一月即降1万?车主:Model 3长续航版吸引力大减

上市才几天啊。

价格就跳水了。1万元

8月12日刚发布的Model 3长续航后驱版。26.95万的定价,还带着点“诚意满满”的味道。结果呢?9月1日——离上市不到三周——官网直接标出25.95万

上市不足一月即降1万?车主:Model 3长续航版吸引力大减-有驾

降得干脆。利落。甚至有点……无情。

消费者懵了。前脚刚提车的朋友更懵了。社交媒体上炸了锅。“早买早享受”变成了“早买早被割”。韭菜味儿,浓得化不开。

特斯拉向来如此吗?

是。也不是。

上市不足一月即降1万?车主:Model 3长续航版吸引力大减-有驾

降价本就是它的常规武器。但这次不同。节奏太快了。快得连自家车主都来不及反应。830公里CLTC续航,听起来很美。5.2秒破百,数据亮眼。可光有数据够吗?

市场不买账。订单量——据说——远未达预期。

为什么?

环顾四周。对手太强了。小米SU7一出来,热度直接拉满。设计、性能、智能生态,全都要。小鹏P7焕新版,激光雷达+城市NGP,智驾能力甩开一条街。极氪007,颜值在线,座舱体验细腻。就连比亚迪,也在用刀法精准切割市场。

Model 3长续航版夹在中间。像不像一个孤傲的独行侠?技术依旧领先。但不再惊艳。

上市不足一月即降1万?车主:Model 3长续航版吸引力大减-有驾

空间呢?还是那个偏运动的坐姿。后排头部略显压抑。舒适性?悬挂调校偏硬。过减速带时——咯噔一声——你就会想起那些加长轴距的国产对手。

智能化?FSD还没落地。国内用的是纯视觉方案。功能完整度?比不过小鹏华为理想。语音交互?生硬。菜单逻辑?深不见底。OTA更新再勤快,也补不了基础体验的短板。

消费者越来越精明了。他们要的不只是“特斯拉”三个字的光环。品牌溢价正在被稀释。

更何况——差价缩小到了2.4万元。和标准续航版之间。多花两万多,换来830公里续航和更快加速。值吗?

上市不足一月即降1万?车主:Model 3长续航版吸引力大减-有驾

以前可能值。现在……犹豫的人多了。

有人会说:反正已下单未提车能自动调价。特斯拉服务到位。

但心理落差呢?信任感呢?

我朋友上周订车时还笑嘻嘻:“终于抄底了。”结果三天后降价通知推送过来。笑容凝固了。他说:“不是钱的事。是感觉被耍了。”

上市不足一月即降1万?车主:Model 3长续航版吸引力大减-有驾

短期看。降价确实刺激了销量。毕竟价格门槛低了。性价比曲线向上抬头。但从长期看——品牌价值会不会被一步步蚕食?

特斯拉的“价格策略”本质上是一种金融化玩法。用动态定价收割不同敏感度的用户群体。早买的付品牌溢价。晚买的享规模红利。企业始终站在有利位置。

可汽车不是股票。它是大宗消费品。承载情感与信任。

当“等等党”屡战屡胜。当“刚入手就贬值”成为常态。谁还敢轻易下单?

上市不足一月即降1万?车主:Model 3长续航版吸引力大减-有驾

更深层的问题浮出水面:产品力是否还能支撑高溢价?创新速度有没有放缓?面对本土巨头的围剿——特斯拉是不是也开始焦虑了?

或许。这次降价不是偶然。而是信号。

信号一:特斯拉意识到,仅靠品牌和技术 legacy,打不过中国的“新势力军团”。必须低头。用价格换市场。

信号二:Model 3这一代车型,已接近生命周期尾声。再不下手调整,等竞品全面换代,恐怕连降价的空间都没了。

上市不足一月即降1万?车主:Model 3长续航版吸引力大减-有驾

信号三:中国市场变了。不再是“特斯拉想怎么卖就怎么卖”的时代。用户选择太多。耐心太少。反应极快。

那么问题来了——标准续航版会不会跟降?

很可能。历史经验告诉我们,特斯拉从不做“单点调整”。一旦开启降价通道,全线跟进只是时间问题。

未来几个月。Model 3系列的价格走势将成为行业风向标。它不仅关乎一辆车的销量。更映射出整个新能源市场的博弈格局。

我们究竟需要什么样的电动车?

上市不足一月即降1万?车主:Model 3长续航版吸引力大减-有驾

是那个曾经颠覆行业的特斯拉?还是如今更懂中国用户的本土品牌?

技术可以模仿。生态可以搭建。但用户体验的细节——座椅的包裹感、语音的自然度、车机的流畅性——这些,才是决胜的关键。

Model 3长续航版香吗?

曾经香。现在……味道淡了。

上市不足一月即降1万?车主:Model 3长续航版吸引力大减-有驾

不是它退步了。是别人进步太快。

在这个赛道上。没有永恒的王者。只有持续的进化者。

特斯拉。你还跑得动吗?

上市不足一月即降1万?车主:Model 3长续航版吸引力大减-有驾

……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