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汽车圈里出了件挺有意思的事,说起来有点像咱们平时看的悬疑剧。
主角是一家叫“捷尼赛思”的韩国豪华汽车品牌,这家伙在中国市场上,大伙儿一直都在猜它啥时候会因为卖不出去车而退出。
结果呢,退出的大结局还没上演,一出更让人意外的戏码先来了:他们花大价钱请来的中国区总负责人,一位在行业里非常有名的资深人士朱江,居然先不干了,离职了。
这就好比一艘大家都觉得快要沉的船,船还没沉,船长自己先坐上救生筏走了,这事儿就值得咱们好好聊聊了。
要说清楚这件事,咱们得先把时间往前倒一倒,看看这个捷尼赛思到底是个什么来头。
其实,它跟中国市场的缘分,那可真是算得上一波三折,甚至可以说是屡战屡败、屡败屡战。
最早在2008年,它就来过中国,那时候它还不叫捷尼赛思,而是叫“劳恩斯”,是韩国现代汽车想往高端市场冲一冲的牌。
那时候现代和起亚在中国卖得挺火,按理说,有个高端兄弟撑场面,应该不难。
可怪就怪在,这个劳恩斯水土不服,没过几年就因为各种原因,悄悄地退出了。
这就算完了吗?
并没有。
过了几年,到了2014年,它换了个名字叫“捷恩斯”,又一次进入了中国市场。
结果还是老样子,换了个名字也改变不了卖不动的命运,最后还是因为销量太差,第二次退出了。
经历了这两次失败,一般人都觉得,这品牌应该不会再来中国市场“自讨苦吃”了吧。
可谁也没想到,韩国人对中国市场有种特别的执着。
2021年,它又改回了全球统一的名字“捷尼赛思”,第三次来到了中国。
这一次,他们似乎是吸取了前两次的教训,知道想在中国市场立足,光有车不行,还得有懂中国的人来操盘。
于是,在经历了德国老板和韩国老板都玩不转之后,他们在2023年8月,请来了一位真正的“中国通”——朱江。
这位朱江在汽车圈里的履历,那可是相当亮眼。
他很早就在宝马工作,一步步做到了宝马中国的副总裁,还是宝马在全球的第一位华人副总裁,这分量可不轻。
后来,他又去过雷克萨斯,还在咱们国内的新能源明星企业蔚来汽车工作过,之后又去了福特。
可以说,他既了解传统豪华品牌是怎么玩的,也清楚新能源车企的新打法,对中国消费者的心思更是摸得透透的。
捷尼赛思把他请来,就是希望他能用自己的经验和人脉,带领品牌在中国杀出一条血路。
朱江上任之后,确实也摆出了一副要大干一场的架势。
就在今年3月份,捷尼赛思开了一个战略沟通会。
会上,面对很多人关于“捷尼赛思是不是又要退出了”的疑问,朱江当时非常肯定地表示,捷尼赛思对中国市场的承诺是长期的,绝对没有退出的计划。
不仅如此,他还放出了一个大消息,说捷尼赛思准备改变现在所有车都从韩国进口的模式,要开始在中国本土化生产的研发,计划在未来三到五年里,让新能源车实现国产。
这番话当时给了不少人信心,觉得有这么一位懂行的本地高管掌舵,再加上国产化这个大招,捷尼赛思这次说不定真能在中国站稳脚跟。
可谁能想到,这才过去了短短四个月,朱江本人就结束了在捷尼赛思的工作。
那个信誓旦旦说不退出的承诺还在耳边,拍板做决策的人却先走了。
这一下,让所有关注这个品牌的人都感到非常突然和不解。
这背后到底发生了什么?
虽然官方没有公布具体原因,但我们看看一些实实在在的数据,答案其实就不难猜了。
最核心的问题,还是出在销量上。
根据公开的数据,2023年一整年,捷尼赛思在中国总共卖了1328辆车。
这个数字是什么概念呢?
平均下来每个月也就卖一百多台。
现在国内随便一个新势力品牌,哪怕是销量不算顶尖的,一个月的销量都比它一年的还多。
卖这么点车,却要维持着在几个大城市里装修豪华的体验中心、市场宣传和整个公司团队的运营,这笔账怎么算都是亏的。
有消息说,捷尼赛思在中国市场这些年,累计亏损已经高达30亿元。
这样的烧钱速度,卖车赚的钱连零头都覆盖不了,换成谁都压力巨大。
那么,为什么连朱江这样经验丰富的“老将”都带不动捷尼赛思呢?
这可能就不是一个人的问题了,而是品牌本身在中国市场面临的根本性困境。
首先就是品牌认可度太低。
在中国消费者心里,豪华车是有个排序的。
奔驰、宝马、奥迪是第一梯队,雷克萨斯、凯迪拉克、沃尔沃是第二梯队,大家心里都有数。
你一个韩国品牌,突然说自己也是豪华品牌,而且价格定得跟二线豪华品牌差不多,消费者心里就会打个问号:凭什么?
论品牌历史,你比不过欧洲那些老牌子;论质量可靠,大家更认同雷克萨斯;论科技和智能,你又完全比不过咱们中国自己的蔚来、理想这些新品牌。
产品本身虽然设计和做工都不错,但在激烈的竞争中,没有一个能让消费者非买你不可的突出优点。
其次,就是战略决策太慢了。
在2024年的中国市场,一个豪华品牌还完全依赖进口,这本身就跟不上节奏了。
进口导致价格高,配置更新慢,维修保养也麻烦。
朱江提出的国产化,毫无疑问是解决问题的唯一正确方向,但这个决策来得实在太晚了。
他说要三到五年才能实现,可在中国这个瞬息万变的市场,三年后会是什么样谁也说不准,到时候可能早就没有捷尼赛思的机会了。
可以想象,朱江作为中国区的负责人,肯定很着急,但总部的决策流程可能很长,跟不上中国市场的速度,这种内部的矛盾和无奈,可能也是他选择离开的原因之一。
现在,朱江走了,有消息说接替他的将会是一位韩国人。
这就让捷尼赛思在中国的未来显得更加扑朔迷离。
一个最了解中国市场的中国高管,都无法带领它走出困境,现在换一个对中国市场可能不那么了解的外国人来,难道就能扭转局面吗?
这恐怕很难让人乐观。
说到底,捷尼赛思在中国市场的困境,是中国汽车市场飞速发展和激烈竞争的一个缩影。
如今的中国消费者见多识广,选择也多,一个品牌如果不能清晰地找到自己的位置,拿出足够有诚意的产品和价格,光靠讲故事和执着,是很难打动人的。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