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用汽车中国区盈利,背后真相令人唏嘘

通用汽车中国区盈利,背后真相令人唏嘘-有驾

先说说最关键的一点,很多人觉得通用中国盈利是靠车型卖得好,比如 GL8 陆尊插混版上市就火,LYRIQ 锐歌交付量环比涨了 130%,累计突破 2.3 万辆。

但绵觉得,比卖车更重要的是通用终于 “舍得放权” 了:把产品定义权、经营决策权实实在在交给中国团队了。

懂的都懂,以前外企在中国基本是 “总部画圈,中国填色”,一款车型从立项到上市,得先报美国总部,再等全球研发中心审批,一套流程走下来至少 36 个月。

就拿 MPV 来说,前几年中国市场都开始流行插混车型了,通用还在等美国的燃油车改款方案,等方案下来,比亚迪、腾势的 MPV 都卖了大半年了。

现在不一样了,中国团队说了算之后,节奏直接快了一倍。

GL8 陆尊插混版从确定需求到正式上市,只用了 18 个月,比以前缩短一半时间。

为啥能这么快?

因为中国团队天天泡在市场里,知道用户要啥:比如商务客户需要长续航,家庭用户需要大空间,这些需求不用跟总部反复解释,直接就能落地到车型上。

绵还注意到个细节,别克最新出的高端新能源品牌 “至境”,首款车型至境 L7 10 月底上市,10 天订单就破 1.2 万辆,这车型的设计、配置全是中国团队定的,连车机系统都是适配的国内主流的导航、音乐 APP,要是搁以前,这些都得等总部 “统一标准”,哪能这么快抓住市场?

通用汽车中国区盈利,背后真相令人唏嘘-有驾

通用中国的盈利,本质是中国团队 “救” 了它的中国业务,不是通用总部多有远见。

要是还像前几年那样 “总部一言堂”,别说盈利了,能不能保住市场份额都难说:毕竟现在中国新能源车企更新车型的速度,快的三五个月就出改款,慢的也不会超过一年,通用要是还按老节奏,早被甩到后面了。

再聊聊容易被忽略的 “隐形功臣”:中国的新能源供应链。

通用中国能赚钱,很大程度是靠本土供应链把成本压下来了。

绵查了公开数据,现在上汽通用的新能源车型,比如 LYRIQ 锐歌、别克 E5,本地化零部件率已经超过 80% 了,像电池用的是宁德时代的,电机是华域汽车的,连电控系统都是国内企业研发的。

这意味着啥?

成本直接降了一大块。

举个栗子,几年前通用的新能源车型,电池还得从美国或者韩国进口,光关税、运输费就占了电池成本的 15%,每千瓦时电池成本要 150 美元。

现在用宁德时代的本土电池,每千瓦时成本降到 100 美元以下,一辆车按 70 千瓦时电池算,光电池成本就省了 3500 美元。

还有电机,以前进口电机的采购价是每台 800 美元,现在用华域汽车的本土电机,只要 500 美元,每辆车又省 300 美元。

据了解,三季度单车净利润 170.8 美元,绵算了算,这里面至少有三分之一是供应链本地化省出来的利润。

通用汽车中国区盈利,背后真相令人唏嘘-有驾

要是没有中国这么成熟的新能源供应链,通用中国的电动化车型根本没利润。

要知道,美国市场的电动车型还在烧钱,因为美国本土的电池、电机供应链没这么完善,很多零部件还得进口,成本降不下来。

对比一下就知道,通用美国的电动车型单车成本比中国区高 15% 左右,所以美国市场虽然销量高,但利润薄,还得靠裁员降本:不就裁了 200 多个工程师嘛。

这么一看,通用中国的盈利,其实是沾了中国新能源供应链的光,要是换个供应链没这么成熟的市场,通用的电动化车型照样赚不到钱。

还有个点得说说,通用中国的盈利,其实在悄悄补贴通用的全球电动化转型。

绵看了通用的全球财报,三季度通用全球净利润 13 亿美元,中国区贡献了 8000 万美元,占比约 6%。

但要是单看新能源业务,中国区的贡献可能更高:因为美国市场的电动化还在投入期,欧洲市场的新能源业务甚至还在亏损,只有中国区的新能源业务能赚钱。

比如通用全球的奥特能纯电平台,虽然是美国总部主导研发的,但中国团队基于这个平台做了不少改进:比如适配中国的快充标准,把充电 10 分钟续航 200 公里的功能加上了;

还优化了车机系统,支持语音控制车窗、座椅,这些改进后来都被用到了通用全球其他市场的车型上。

等于中国区不仅自己卖车赚钱,还帮全球研发做了 “测试员” 和 “改进员”,节省了通用全球的研发成本。

通用汽车中国区盈利,背后真相令人唏嘘-有驾

再看销量,三季度通用中国零售销量约 47 万辆,同比增 10.1%,其中新能源车型的占比已经超过 15%。

而美国市场虽然销量超 71 万辆,但新能源车型占比只有 10% 左右,还在靠燃油车撑销量。

欧洲市场更不用说,新能源车型卖不过大众、宝马,市场份额一直在下滑。

这么算下来,通用中国其实是在靠自己的盈利,支撑全球的电动化投入:要是没有中国区的利润,通用的全球电动化转型可能还得推迟好几年,甚至得缩减投入规模。

不过绵也得客观说句,通用中国的盈利不是高枕无忧,背后还有隐忧。

虽然新能源车型交付在增长,但对比中国本土车企,差距还挺大。

比如别克 E5,三季度一个月大概卖 3000 多辆,而比亚迪宋 PLUS EV 一个月能卖 3 万多辆,差了 10 倍。

为啥会这样?

因为通用的新能源车型还是有点 “外企思维”,没完全跟上中国用户的需求。

比如车机系统,虽然比以前好用了,但对比华为鸿蒙、小鹏 XNGP,智能程度还是差了点:比如语音控制不能连续对话,导航不能自动避开拥堵路段的小胡同。

价格也没优势,别克 E5 起售价快 20 万,而比亚迪同级别车型才 15 万左右,甚至有的本土品牌 12 万就能买到配置差不多的纯电车。

通用现在的盈利,其实还在靠 GL8 插混这种 “老树开新花” 的车型撑着,纯电车型还没真正打开市场。

通用汽车中国区盈利,背后真相令人唏嘘-有驾

绵还注意到,通用中国的新能源车型,主要还是集中在中高端市场,15 万以下的主流市场基本没涉足。

而中国新能源市场的主力就在 15 万以下,比亚迪、五菱、吉利在这个价位段的车型,每个月都能卖好几万辆。

要是通用一直不布局这个价位段,光靠中高端车型,盈利的稳定性很难保证:毕竟中高端市场现在也越来越卷,蔚来、理想、极氪都在发力,通用要是没点新东西,很容易被挤下来。

还有个细节,通用中国的合资公司上汽通用,虽然现在盈利了,但研发投入占比其实不高。

公开数据显示,上汽通用的研发投入占营收的比例大概在 3% 左右,而比亚迪的研发投入占比超过 5%,小鹏、蔚来更是超过 10%。

长期来看,研发投入跟不上,很可能会影响后续车型的竞争力:毕竟现在新能源汽车的技术更新太快,比如电池能量密度、自动驾驶功能,稍微慢一步就会被赶超。

通用汽车中国区盈利,背后真相令人唏嘘-有驾

通用汽车中国区的盈利,看着是外企在中国市场的成功,其实背后是中国市场的 “包容度”、中国团队的 “执行力” 和中国产业链的 “硬实力” 在托底。

中国给了通用 “放权” 的土壤,让它能快速跟上市场节奏;

中国的供应链给了它成本优势,让它能赚到钱;

中国的消费者也给了它试错的空间,让它的新能源车型能慢慢打开市场。

但反过来,通用也得明白,现在的盈利不是 “一劳永逸”。

中国汽车市场早就不是以前 “外企说了算” 的时代了,本土车企在技术、价格、服务上都越来越强,要是通用中国不能持续跟着中国市场的节奏走,不能真正把中国用户的需求放在第一位,早晚还得面临挑战。

声明:

为了提高创作效率和阅读体验,本文有借助使用AI工具进行辅助创作,请注意甄别。作为自媒体一直遵循客观理性地评论时事,不搞极端言论带节奏,仅传播正能量。文中数据来自各媒体公开报道,但信息可能会更新,因为无法保证信息的准确性。本文不作为任何投资依据,请大家理性阅读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