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说到比亚迪,你会发现身边议论的人不少。这家国产大牌,按理说现在混得挺不错的,技术上是一骑绝尘,产品更新快,销量也挺猛。可有意思的地方就在于,资本市场上却有点使不上劲,股价幽幽往下走,跟它家新车发布、订单火爆的消息形成了个大反差。这股分歧大得能扯出一堆“百亿级”的资金较量,怎么看这事?我来说说自己的理解。
比亚迪这一波新技术其实挺猛。什么超级e平台、全民智驾,10C闪充电池,这些词搁以前都是想都不敢想的玩意。比如那个10C“闪充电池”,说白了就是充电的速度比普通电池快好几倍,这对电动车主来说绝对是刚需,听着就有吸引力。还有这次智能驾驶也不是打嘴炮,全民智驾、天神之眼、DiPilot,搞得智能化体验拔高了个档次。不光是技术炫,产品还真卖得好,基本各价位档都能找到爆款。
就说秦PLUS DM-i这车,十万不到就能搞定,油耗低到堪比摩托车,适合家里需要锱铢必较地过日子的用户。秦L EV别看还便宜,后驱、智驾、续航这些指标做得也是市场少有。到了稍微往上点的价位,比如海狮06 EV、汉L、比亚迪唐、腾势D9,每一款都是在某个维度做到天花板。什么续航、快充、空间、智能、性能,哪里都有比亚迪能打的地方。你跟身边开这些车的聊,十有八九都说体验不错。
可是呢,股市却偏不买账,这事到底为啥?
还是这句老话,“看山不是山”,资本市场看重的,从来都不是现在的漂亮报表,而是将来还能不能有持续的钱景。现在很多投资人担心,比亚迪这么大规模推新技术,整产品线,卷价格战,这钱花得下本,短期虽然拉高了销量、抢了市场,但盈利能力会不会被压薄,尤其在激烈的内卷环境下,后面能不能继续高增长。这就像你天天摆地摊,销量冲一冲,还得算算最后能剩多少钱口袋里。
再说回“智能化”这块,比亚迪虽然动作快,但智能驾驶这场仗很烧钱,而且各家车企都投入的很猛。你看小鹏、蔚来、华为、理想哪个不是把高阶智驾当命根子。比亚迪前几年主攻的是技术升级、性价比,现在要想在智能驾驶、智能座舱这些卡位,还得再花大钱投入算法、芯片、自动驾驶测试这些。不光是堆钱,你还得拼生态,比如手机、云端算力、智能互联,都要全套跟上。要让资本市场信了你“智能化转型会带来更高价值”,需要时间、数据和市场反馈。现在很多大资金持观望态度,这很正常。
还有个点很有意思,就是比亚迪和印度市场的关系。前段时间不是传说比亚迪要去印度建厂嘛,后来比亚迪一口否了。这个决定其实够明智的。市场虽然大,但是“外企坟墓”名号不是开玩笑——高税收、稀奇古怪的政策、合作环境复杂,进去容易出来难。这不是说比亚迪不想走出去,而是得看准时机和机会成本,比世界那些大厂都精明。大众在印度被税局一闷棍敲了180亿人民币,吓退了一片外资,这血的教训太实在了。比亚迪这波稳,不把资源丢到可能填不满的坑里,资金或者研发都能往更有效的地方使劲,这在投资人眼里是谨慎经营的优点。
不过,强者终归还是看产品说话。比亚迪把盘子摊得很大,各种动力(插混、纯电)、各种价位(十万到三十多万)、各种车型(轿车、SUV、MPV),基本上主流家用车乃至高端市场都在试。什么学生党刚工作、三口之家、追求大空间的家用、商务高端接待,比亚迪都有针对性的“爆款”式产品包围市场。按理说,这种打法让中国品牌的市场份额稳稳向上抬,可现实是事无绝对。
首先呢,主流新能源市场本来竞争就激烈,价格战天天打,你创新一轮,别人半个月也能卷上来一轮。头部玩家还有特斯拉、理想、小鹏、阿维塔、广汽这些在后头追着。所以比亚迪得一边往前冲技术,一边死磕产品体验,还要保持老用户口碑。
其次,中国新能源车行业本土化生态做的是挺强,但从外部投资者视角,他们担心的是行业过于内卷后利润薄,资本回报周期拉长。也就是说,哪怕现在卖得再多,最后能不能赚到比过去更多的钱?技术领先会不会昙花一现,三两年后又赶上一波全面升级?谁也说不准。
这里面还有一个微观但现实的问题——产品价格定位太激进,有可能短期压住了对手,长期把自己毛利压低。经销商和终端利润空间小了,很难激励新一轮渠道扩张和服务升级。车卖是卖出去了,维修、配件、售后、增值服务是不是能跟上?这些也会影响大众的购车体验和车企的长远利润。
但不要忘了,中国新能源市场本身就是在一路“火拼”中长大的。比亚迪很早就定下了“技术为王、创新为本”,这么多年真没辜负过行业和消费者的期待。短期波动其实正常,资本市场有风吹草动,再大的牛股也会调整。真正有价值的企业,还是靠产品、靠口碑、靠过硬的研发能力熬出来的。
再站高一点看,现在国家政策对新能源持续利好,“双碳”目标“碳中和”、绿色出行这些红利还早着。比亚迪要做的不是火一时,而是走得长远。这就涉及到能不能把智能化、自动驾驶认真搞透,真正把成本优势转变成技术护城河。比亚迪有资金、有产业链、有中国市场撑腰,只要不断创新,不断强化产品力,未来依然是最有希望继续领跑的中国品牌之一。
当然,比亚迪现在一方面要让投资人看到“能卷到最后还能赚”,另一方面又得让消费者持续买账,这考验的是企业的综合能力,要有人才、有耐心、有行业协同能力。
总的来说,现阶段的市场分歧不代表比亚迪不好,也不是说它会掉队,只是说明行业走到了新阶段,过去那种“只看销量、只看增速”的逻辑在悄悄切换。未来新能源车谁能走更远,除了拼技术、拼产品,还要拼用户心智、拼品牌厚度、拼资本驾驭能力。比亚迪手里的牌已经不错了,就看怎么出,怎么用时间证明自己了。咱们普通人买车、换车首选比亚迪的理由其实很简单:用得实在,用得安心,技术真有亮点,这就是最大的底气。
市场有分歧没什么可怕的,有争议才有涨跌,有波动才有机会。比亚迪现在的一切焦虑,恰恰是行业升级、公司成长路上必须面对的阵痛。只要核心科技、产品体验、用户粘性都在,比亚迪还是值得我们继续关注和期待的国产自豪。
本报道以促进社会进步为目标,如发现内容存在不当之处,欢迎批评指正,我们将严肃对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