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开电动车,真挺遭罪的。
电掉得快,充得慢,充电桩前干等着,心里急得慌。
碰上个坡路或者开暖气,电量蹭蹭往下掉,一半都不够用。
最怕啥,电池出问题。
撞了磕了,听说容易起火,心里总不踏实。
现在说啥智能驾驶、快充,听着是厉害,可这些老毛病还是没根治。
真正能救命的,还得看固态电池。
这玩意儿现在炒得挺热,说是电动车的“下一杯圣杯”。
中国这边刚出新进展,国外车企也全扎堆往里冲,感觉真要来了。
它牛在哪,简单说,就是把电池里的液体换成了固体。
就这么一改,好处一堆:
跑得更远,同样重的电池,存的电多得多;
安全多了,就算撞烂了,也不容易烧起来;
寿命还长,充个几百次也不怎么衰减。
以前都说这东西离量产远得很,结果今年国内两个团队直接把进度条拉满了。
黄学杰那组发了篇论文,他们做的软包电池,充了300次,电量还能剩七成以上。
关键是,12分钟就能充满,比我现在给手机充电还快。
另一个是中科院金属所的团队,他们搞的电池特别皮实。
弯折两万次都没事,性能稳得很。
最狠的是,储电能力直接涨了86%,差不多翻了一倍。
装车上,续航起码多出三四百公里,日常通勤半个月不用充。
重点是,这些不是实验室里摆着看的样品。
是真的在往实用上推,咱们普通人用上这技术,估计不远了。
国外也没闲着,丰田冲得最猛。
2021年就跟住友矿业合作,专门搞高纯度正极材料。
材料不纯,电池就不稳,这步绕不开。
他们打算2027到2028年推出第一款车,跑一千公里没问题,十分钟从10%充到80%。
宝马、本田、奔驰也在偷偷测试原型车,谁都不敢落后。
万一别人先上了,自己就砸手里了。
但全固态一时半会儿还难量产。
大家聪明,先拿“半固态”顶上。
算是个中间方案,比普通电池强,又不用等技术完全成熟。
比如名爵MG4,已经用上了清陶动力的半固态电池,实际跑530公里,一周充一次足够了。
蜂巢能源更狠,第一条2.3GWh的生产线建好了,2026年底就能大批生产。
到时候宝马MINI新款就要用这个电池。
国轩高科五月份也出了准固态电池,能量密度做到300Wh/kg,装车上轻松破千公里。
比很多油车加满一箱油跑得都远。
还有钠离子电池,宁德时代搞了个“钠新”品牌。
便宜,耐寒,零下四十度照样充电,北方物流车和储能站用特别合适。
但它存电少,跑长途不够劲。
估计以后是这么个局面:家用车用固态,商用拉货用钠电,各吃一口饭。
半固态也不是临时凑合。
十几万的车先用它,解决基本续航问题;
二十万以上的高端车再等全固态,拼性能。
现在最大的坎儿是成本。
固态电池材料贵,做出来太烧钱。
谁能先把价格打下来,谁就能抢到市场。
中国有技术突破,国外有量产计划。
未来三五年,就是决战期。
等哪天固态电池真铺开了,电动车才算彻底翻身。
不用再算里程,不怕冷,充电像加油一样快。
那时候,谁还愿意回去踩离合、加汽油呢。
我觉得这事迟早成。
不是因为新闻吹得多响,而是太多人受够了现在的痛点。
只要有个靠谱产品出来,大伙儿立刻就会用脚投票。
技术走到这一步,已经不是能不能的问题,是多久能落地的事。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