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边不少朋友选车时都纠结过,到底是选日产还是丰田,有人觉得丰田省油耐开,有人又偏爱日产的安静舒服。
绵刚好坐过朋友的日产轩逸和另一个朋友的丰田卡罗拉,都是 1.6L 的自吸发动机,开起来的感觉真不一样:
• 轩逸在怠速的时候,几乎听不到发动机的声音,手放在方向盘上也没什么震动;
• 卡罗拉怠速时,能隐约听到发动机的 “嗡嗡” 声,虽然不算大,但对比之下就很明显了。
这时候绵就琢磨,为啥日产发动机总能做得比丰田更安静呢?
不是说丰田不好,就是单纯好奇,这背后到底差在哪?
有人觉得,发动机安静不安静,不就是多贴点隔音棉嘛?
说实话,还真不是这么简单。
绵查过一些公开的资料,也跟懂车的人聊过,发现日产在发动机静音这块,早就是 “老本行” 了,从几十年前就开始往这个方向钻,而丰田呢,更偏向于均衡:
• 日产:专攻静音舒适,把发动机噪音控制做到极致;
• 丰田:既要省油,又要可靠,还要兼顾动力,静音更像是 “附加题”,不是最优先的选项。
说白了,两家车企的研发方向不同,就像两家餐馆:
• 一家专攻甜品,把甜度、口感做到极致;
• 另一家是家常菜馆,菜品种类多,每样都不差,但没哪样是特别拔尖的。
日产和丰田的发动机,大概就是这个意思。
先说说日产对 “静音” 的执念,这得从它的产品定位说起。
懂的都懂,日产一直有 “移动大沙发” 的标签,从早年的蓝鸟到现在的天籁,核心卖点就是舒适,而 “安静” 是舒适的重中之重:
• 总不能坐着舒服,但耳边一直有发动机噪音吧?
• 所以日产在研发发动机的时候,从一开始就把 “降噪” 当成核心目标之一。
举个例子,日产的 HR16 发动机(轩逸、骐达用的那款 1.6L 发动机),光在发动机本身的结构上就下了不少功夫:
• 它用了 “双平衡轴” 设计,能抵消掉大部分的二阶振动;
• 而丰田同排量的 1ZR 发动机,用的是单平衡轴,主要抵消一阶振动,二阶振动的控制就没那么到位。
结果就是,怠速时的震动和噪音会稍明显一点。
再看发动机和车身的连接部分,日产在这一块也很 “舍得”。
绵了解到,日产很多车型的发动机支架用的是 “液压减震支架”,而且不止一个:
• 比如轩逸的发动机有三个液压支架,能把发动机运转时的振动牢牢 “吸” 住;
• 而丰田的一些紧凑型车,比如卡罗拉,用的是 “橡胶减震支架”,虽然成本低、可靠性高,但吸振效果比液压的差不少。
举个栗子,你把手机放在橡胶垫上和放在海绵垫上,手机震动时传递到桌面的感觉肯定不一样:
• 液压支架就像海绵垫,吸振效果好;
• 橡胶支架更像硬一点的橡胶垫,振动传递更明显。
这就是为啥日产车振动传递更弱,噪音也更小。
还有发动机舱的隔音设计,日产做得更 “全面”。
就拿日产天籁来说:
• 发动机舱里有一层 “双层隔音防火墙”,两层钢板中间夹了高密度的吸音棉,厚度能达到 15mm 左右;
• 而丰田凯美瑞,用的是单层钢板加薄吸音棉,厚度大概 10mm,隔音效果自然比天籁差一截。
有人可能会说,凯美瑞混动不是挺安静的吗?
没错,但混动车型主要靠电机驱动,发动机启动的时间少,可一旦发动机介入,噪音控制还是不如同级别日产车,这就是基础隔音设计的差距。
再说发动机本身的制造工艺,日产对 “精度” 的要求好像更严一点。
绵从一些汽车行业报道里看到:
• 日产发动机的零部件装配间隙控制得非常小,比如活塞和气缸壁的间隙,日产能做到 0.02mm 以内;
• 丰田大概在 0.03mm 左右。
别小看这 0.01mm 的差距,间隙小了,活塞运动时的摩擦和撞击声就会更小,发动机运转也更平顺。
可能有人会问,丰田就不能把这些技术都加上吗?
说实话,不是不能,而是 “取舍” 的问题。
• 丰田的产品哲学一直是 “均衡可靠”,它要考虑的是成本、维修便利性和长期可靠性;
• 日产则是把 “用户能直接感受到的舒适” 放在第一位,哪怕多花点成本、多承担一点维修风险,也要把静音做到极致。
说白了,两家车企的造车理念不同,没有绝对的好坏,关键看你更看重什么。
绵还发现一个有意思的点:
• 日产在 NVH(噪声、振动与声振粗糙度)测试上,更偏向 “主观感受”,工程师会反复调整,直到觉得舒服为止;
• 丰田更多是靠仪器测数据,只要数据在合格范围内,就不会花太多精力去优化主观感受。
这就是为什么日产的车开起来更安静、更舒服。
声明
为了提高创作效率和阅读体验,本文有借助使用AI工具进行辅助创作,请注意甄别。作为自媒体一直遵循客观理性地评论时事,不搞极端言论带节奏,仅传播正能量。文中数据来自各媒体公开报道,但信息可能会更新,因为无法保证信息的准确性。本文不作为任何投资依据,请大家理性阅读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