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汽集团十年兴衰:辉煌过后为何落后?

“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这句话,形容当下的上汽集团,格外贴切。

咱们先闲聊几句,说说汽车这玩意儿。

过去,谁家门口停着一辆桑塔纳,那就是妥妥的小康家庭,令人艳羡。

现在呢?

路上穿梭的,全是各式各样的新能源车,花哨的自动驾驶功能,让人应接不暇。

提到上汽集团,在中国汽车工业绝对是举足轻重的角色。

这十年,它的发展轨迹宛如一道抛物线,从顶峰滑落,令人唏嘘。

这背后的成因,绝非一句“不求上进”可以简单概括。

回想当年,上汽何等风光!

它与大众、通用等国际汽车巨头深度绑定,合资模式让它赚得金银满钵。

桑塔纳、别克,哪个不是家喻户晓的名字?

2015年,整车销量更是突破600万辆,一时风头无两!

彼时,谁又能预料到,仅仅数年后,它竟会在新能源的滚滚浪潮中,显得有些左支右绌?

说起来,上汽并非没有提前布局。

早在2009年,它就启动了新能源领域的研发,力推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型,荣威e550也曾一时热销。

与阿里巴巴联手打造的斑马智行互联系统,也算得上是智能汽车领域的先行尝试。

2018年,上汽更试图冲击高端市场,推出了纯电动SUV MARVEL X。

症结在于战略转型的节奏。

新能源汽车市场发展速度超出预期,特斯拉凭借Model 3的卓越性能迅速崛起,蔚来、小鹏、理想等造车新势力也异军突起。

比亚迪更以惊人的速度迎头赶上,其刀片电池、DM-i超级混动技术,大幅提升了产品的性能和市场竞争力。

面对这番景象,上汽多少有些手忙脚乱。

合资品牌在新能源领域的转型步履蹒跚,自主品牌车型却又遭遇“市场反响平平”的尴尬。

智己、飞凡,硬件配置尚可,智能化水平也还过得去,但销量始终难以提升,月销量徘徊在两千辆左右,与那些动辄月销数万辆的“爆款”相比,差距显而易见。

上汽集团十年兴衰:辉煌过后为何落后?-有驾

原因何在?

不可否认,大企业常有的弊病,上汽多少也沾染了一些。

作为一家体量庞大的老牌国企,其决策流程冗长繁琐,往往等到决策落地,市场风向早已转变。

反观那些新兴企业,机制灵活,反应迅速,能够根据市场变化及时调整战略。

例如特斯拉,其自动驾驶技术的快速迭代,正是得益于其鼓励创新、果断决策的企业文化。

此外,在品牌定位上,上汽也显得有些模糊。

智己、飞凡意图进军高端新能源市场,但消费者对上汽的品牌认知,仍然停留在“桑塔纳”的固有印象中。

五菱宏光MINI EV虽然销量可观,但终究属于低端微型车,利润空间有限,难以支撑品牌向上发展。

而比亚迪,通过多年的技术积累和品牌重塑,已经成功地将自身打造成为了新能源汽车领域的领头羊。

技术短板也不容忽视。

在电池技术、自动驾驶技术等核心领域,上汽与行业领先者相比,确实存在一定差距。

虽然早期也投入了不少研发资源,但在研发效率和技术突破上,仍有待提升。

更令人担忧的是人才流失。

新能源汽车行业的蓬勃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

面对新兴车企和互联网企业的高薪挖角,上汽在人才争夺战中显得力不从心。

人才的流失,不仅削弱了上汽的技术研发实力,也对企业文化和团队建设造成了冲击。

面对困境,上汽也在积极寻求突破。

高管们立下“军令状”,承诺新能源汽车销量目标,加大研发投入,积极与电池企业开展合作,并积极推广智己和飞凡品牌。

然而,最终能否成功突围,重塑昔日辉煌,仍有待时间的检验。

上汽这十年的发展历程,是中国汽车工业转型升级的一个缩影。

在时代变革的浪潮中,唯有不断创新、积极应变,方能立于不败之地。

你认为呢?

上汽的案例,又给你带来了哪些启示?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