蔚来李斌回应车市竞争:汽车行业竞争哪年不残酷,要活下去慢慢来

点击关注不迷路

蔚来李斌回应车市竞争:汽车行业竞争哪年不残酷,要活下去慢慢来-有驾

2025年,汽车圈最常听到的一句话是:“活下去,慢慢来。”

这话不是谁在发牢骚,而是蔚来创始人李斌在广州车展上面对记者提问时的回应。

他说:“汽车行业哪一年不残酷?关键是要坚持、稳健发展、活下去。”

听起来很朴素,甚至有点“佛系”,但如果你真正了解当下中国汽车市场的变化,就会明白这句话背后藏着多少现实的重量。

这不是一句安慰,而是一份清醒的认知。

过去几年,我们总以为新能源车会像智能手机一样快速取代传统产品,市场会迅速洗牌,新势力会一统江湖。

但现实远比想象复杂。2025年的车市,并没有出现一边倒的胜利者,反而呈现出一种“四强并立”的格局:

燃油车仍占半壁江山,纯电动车稳步增长,插电混动异军突起,增程式电动车也在高端家庭市场站稳脚跟。

这种局面,恰恰说明消费者的选择越来越理性,市场也进入了真正的深水区。

曾几何时,价格战是车企最常用的武器。

你降一万,我降两万;你搞“0首付”,我推“五年免息”。

但到了2025年,这套打法开始失灵了。

根据最新发布的《2025中国汽车消费者洞察报告》,价格因素对购车决策的影响已经微乎其微,净刺激效应只有不到4%。

超过六成的消费者表示,就算降价,他们也不会因此冲动下单。

为什么?

因为大家买车不再只看便宜与否,而是更关注“值不值”。

这个“值”,不只是配置堆得多高,而是综合体验好不好:

开起来顺不顺手?

智能化功能实不实用?

售后服务靠不靠谱?

甚至车机系统卡不卡顿,都成了影响口碑的关键细节。

换句话说,市场已经从“拼价格”转向“拼价值”。

而价值的背后,是技术积累、用户运营和长期投入。

这恰恰是很多靠融资烧钱快速扩张的企业最难跨越的门槛。

以蔚来为例,过去几年它一直在建换电站、搞服务、做社区,很多人说它“太重了”,不如别人轻装上阵跑得快。

但到了2025年,当行业进入决赛阶段,这些“笨功夫”反而成了护城河。

李斌说“幸运还在决赛圈里”,其实不是运气好,而是前期的基础设施投入开始显效了。

再看比亚迪,它能稳坐销量头把交椅,靠的也不是某一款爆款,而是从电池、电机到电控的全产业链掌控力。

这种垂直整合让它在成本控制和产品迭代上拥有极大主动权。

哪怕市场整体承压,它依然能推出覆盖10万到50万价格带的多品牌矩阵,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

而理想和问界,则精准抓住了“家庭用户”这个细分群体。

理想L7的后排“皇后座”、车载冰箱、大空间,问界M7依托华为智驾系统的高阶辅助驾驶能力,都不是为了炫技,而是解决真实生活场景中的痛点。

用户买账,是因为这些功能真的提升了日常用车的幸福感。

反观一些曾经风光无限的新品牌,如今却陷入困境。

它们或许在营销上很会讲故事,但在产品打磨、供应链管理、售后服务等基本功上存在明显短板。

一旦市场不再为概念买单,问题就集中爆发了。

值得注意的是,燃油车并没有如预期那样快速退场。

2025年10月,燃油车仍占据51.1%的市场份额。

这并非因为消费者守旧,而是因为很多燃油车也在进化,比如大众、丰田纷纷给燃油车型加装智能驾驶辅助系统,日产轩逸终端价下探到7万多,奥迪A5L甚至成为首款搭载华为智驾的燃油车。

这种“油电同智”的策略,让燃油车在三四线城市和入门级市场依然有很强的竞争力。

尤其在北方地区,冬季续航衰减仍是纯电动车的一大软肋。

相比之下,插电混动和增程式车型“可油可电”的特性,既保留了电驱的平顺性,又规避了长途补能焦虑,因此在家庭用户中接受度越来越高。

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插混车同比增长55.2%,远超纯电车的34.3%。

而增程式车型在25-35万元价格段的渗透率已达到22.3%。

这说明什么?

说明技术路线没有绝对的优劣,只有是否匹配用户的真实需求。

消费者要的不是“最先进的技术”,而是“最适合我的解决方案”。

另一个被忽视的趋势是:用户购车前的决策过程变得更复杂了。

过去可能对比两三款车就定了,现在平均要对比近6款车型,关注的因素也从单一的价格、油耗,扩展到安全性、智能化、做工质感、品牌调性等多个维度。

一位受访者直言:“除了续航和安全,做工质感对我来说也非常重要。”

这种变化倒逼车企必须从“卖产品”转向“经营用户”。

官方App不再是摆设,而是连接用户、收集反馈、推送服务的重要入口;

线下门店也不只是销售场所,更是体验空间和社交据点。

谁能真正理解用户、持续提供超出预期的价值,谁才能在红海中活下来。

当然,挑战依然严峻。

2026年起,新能源汽车购置税优惠政策将从全额免税调整为减半征收,这意味着政策红利正在退坡。

未来市场将完全由产品力和用户口碑驱动。

那些靠补贴和金融手段撑起销量的企业,恐怕会面临更大压力。

李斌说“真正的稳态可能需要10年才能显现”,这话很实在。

汽车产业体量大、链条长、周期慢,不可能像互联网行业那样几年就定胜负。

它更像一场马拉松,比的不是谁起步快,而是谁能持续跑下去。

对普通消费者来说,这其实是好事。

竞争越充分,选择越多,产品越成熟。

今天的汽车,早已不只是代步工具,而是移动的家、智能终端、第三生活空间。

我们有理由期待,在接下来的几年里,会有更多真正懂用户、重体验、有耐心的品牌脱颖而出。

而对于整个行业而言,“活下去,慢慢来”或许是最朴素也最深刻的生存哲学。

没有捷径,唯有扎实做事;

没有奇迹,只有日拱一卒。

那些愿意沉下心来打磨产品、服务用户、布局未来的公司,终将在时间的长河中赢得尊重。

所以,别再幻想一夜爆红的故事了。

2025年的车市 告诉我们:

真正的赢家,从来都是那些在喧嚣中保持定力、在低谷中坚持投入的人。

他们不喊口号,只做实事;

不追风口,只守本分。

而这,恰恰是最难能可贵的。

最后想说,无论你是打算买车的消费者,还是关注行业的观察者,都不妨放平心态。

市场正在回归理性,产品正在回归本质。这或许少了些戏剧性,但却多了几分踏实感。

毕竟,一个健康的市场,不该靠泡沫支撑,而应由真实价值托底。

2025年已经过半,车市的下半场才刚刚开始。谁能在价值竞争中站稳脚跟,谁就能笑到最后。

而我们要做的,就是擦亮眼睛,理性选择,支持那些真正用心造车的品牌。

因为他们的坚持,最终会变成我们每天出行路上的安心与愉悦。

(全文完)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