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试车”标签风波未平,小米汽车质量频频遭质疑,销量与口碑陷入双重危机,消费者维权声音高涨,品牌形象面临严峻挑战

九月份,某车主拿新车回家,一打开发现玻璃上赫然写着测试车三个大字。这事儿一爆出来,朋友圈、微信群炸了锅。你买的是量产车,怎么贴了测试车标?旁边同事还嘀咕:这小米造车还这样?真不靠谱。这事儿虽说看着小,不过撬动了不少人的疑心。

小米那边倒是紧急反应,副总裁李肖爽和公关总经理王化亲自出来解释,说是静电贴残留,当时那车属于抽检车辆,保证以后整改。但问题是,谁会买这种解释啊?懂点行的人一眼就能看出,这解释有点站不住脚。量产车正常流程就是不该出现这种标识,摆明了就是流入了测试流程没有彻底清理的车,质疑声自然就起来了。你们说,谁愿意花几十万买个测试车回家,这买卖划算吗?

“测试车”标签风波未平,小米汽车质量频频遭质疑,销量与口碑陷入双重危机,消费者维权声音高涨,品牌形象面临严峻挑战-有驾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里面有个销售跟我说过:这种事儿关键点是供应链管理出了问题,质量把关没彻底,像批发市场混进了山货一样。这我觉得挺形象,造车其实就是流水线管控和供应链管理的艺术,是从一堆零件里挑出最优良的再拼装成车。出了问题,没那么简单是技术的锅,背后可能涉及到供应商反复更换、质检松懈甚至沟通不畅。就像你买菜,菜贱价不代表好,新鲜度才是关键。

再说一件事,五月份那个SU7 Ultra车主爆料说,所谓的双风道碳纤维前舱盖其实是假风道,纯装饰没实际功能。他们骂小米虚假宣传,我去想了想,这其实挺典型的营销和产品实操脱节。很多厂家打擦边球,说它有这技术有那技术,但实际体验起来,用户反倒觉得被忽悠了。就同价位的蔚来ES6和小米SU7比,蔚来的风道是真的导流降温,感觉发动机舱温度更稳定,车辆运行更顺畅。这个差距,没现场试车可能说不清,但真开过就有感觉。你说这小米能硬抗得住不?

“测试车”标签风波未平,小米汽车质量频频遭质疑,销量与口碑陷入双重危机,消费者维权声音高涨,品牌形象面临严峻挑战-有驾

不过我刚才讲小米供应链有问题吧,实际上也不能一竿子打翻一船人。小米自己当时也着急,确实在供应链上尝试过用数十家供应商分散风险(这里估算,不排除紧急备件情况),但分散又带来的质量一致性问题。你想啊,这就像你请了十个厨师做一道菜,个个有自己手法,味道肯定不统一,这事儿确实不好管。供应链管理不仅是找材料,还是保证每个零件和工艺能保持在同一标准上。小米经验不足,这点确实有。

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小米内部研发的进度到底怎样?官方说了很多版本迭代和测试,但外面看到的还都是半成品感,是否是研发时间压缩太紧,牺牲了细节?这是没细想过的猜测,仅凭感觉而已。如果研发周期能放长一些,反倒可能会好些,不然这快速推车的套路,最后全靠买量来支撑,质量就会拖后腿。

再回到用户抱怨,黑猫投诉上小米汽车的问题超过1600条,有车机卡顿、刹车异响、车身生锈、异味大等等,算是新能源车型里比较集中被吐槽的品牌。数据来源是公开平台,虽然样本有限,但数量够多了。和同价位对手蔚来、小鹏比,数量明显偏多。这倒让我疑惑一个事,难道是小米对用户反馈的响应速度和处理机制真的差?还是用户耐心不够?我看了下小米一开始倒是回应积极,后来基本就鸦雀无声了,这种忽视是对用户伤感情。就好像你买了包月会员,客服人间蒸发,谁还敢续费?

“测试车”标签风波未平,小米汽车质量频频遭质疑,销量与口碑陷入双重危机,消费者维权声音高涨,品牌形象面临严峻挑战-有驾

除了怼质量,用户还吐槽公关策略。比如车主维权时,小米试图删帖、给积分奖励什么的,结果车主直言你丢脸的是车质量,不是积分。我也觉得,这些花里胡哨方式太肤浅,没有切中要害。你说这属不属于隔靴搔痒?小米的营销团队是不是应该换脑子想想用户真需要啥,而不光是花钱砸广告?

这品牌形象在这场连环负面新闻里几乎是一夜崩盘。用户的信任度由高到低很快,小米汽车的路还得长,更重要的是小米得找到真正的质量稳定点和处理危机的有效方法。这不单是技术和制造能力的挑战,更是企业基础管理和用户关系的考验。

我自己心算了下,假设SU7平均售价在25万元左右(估算),这样高投诉量如果换算成潜在客户保值率的影响,可能首年损失就达5%左右。这个数字看似不大,但是影响口碑和二手市场,对品牌来说伤害是长期的。你怎么看?这种损失,单靠送积分真的能补回来吗?

“测试车”标签风波未平,小米汽车质量频频遭质疑,销量与口碑陷入双重危机,消费者维权声音高涨,品牌形象面临严峻挑战-有驾

那么问题来了,曾经的小米凭借互联网思维打破格局,是不是在传统的造车产业链里还真是初哥?(这段先按下不表)毕竟,手机时代的快换更新不能直接套用到汽车行业,汽车不是标配软件,可以随便升级或换代,它是实实在在的重资产、重保养品,你花的钱、花的心思全是不一样的。

我还是有点疑惑,小米汽车下一步到底会不会认真响应用户的呼声?毕竟车内那个测试车标签,哪怕是个失误,也足够说明质量管控项目还薄弱。你们有遇到这样奇葩情况吗?车里贴着测试车的感觉到底啥样?我还真好奇这背后的具体故事,难道就是个供应链断裂的锅,还是别的什么乱象?

“测试车”标签风波未平,小米汽车质量频频遭质疑,销量与口碑陷入双重危机,消费者维权声音高涨,品牌形象面临严峻挑战-有驾

看着车主们截图维权、电话求助,还有那些无奈的叹息声,总觉得这场风波还没结束。而小米汽车,是否还能撑住这把火候,做到真正的好车呢?想想这个,多半得靠他们自己去抓紧质量细节和用户心才行。毕竟,市场不等人,现实很骨感。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