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中旬,某合资品牌燃油SUV开启"跳水式"降价,原价30万的中型SUV,现在终端优惠后24万就能拿下!
这降幅可不是小打小闹,砍了6万块!
评论区炸了锅:"这是撑不住了?""燃油车真要凉凉了?""早买的车主该哭晕了吧?"
要知道,这车搭载2.0T+8AT的黄金动力组合,和奥迪Q5L是同一级别的中型SUV,按理说不该这么"怂"啊。但2025年车市的形势有多残酷?新能源车月月破销量纪录,燃油车库存堆成山,这台曾经月销过万的合资SUV,现在不降价就得积压到明年。
那问题来了:30万降到24万,这背后到底发生了什么?
是品牌策略失误,还是整个燃油SUV市场真的要"凉"了?咱今天就来好好扒一扒。
6万块说降就降?这台合资SUV到底经历了什么?
先把时间线拉清楚:2025年10月中旬,多家汽车经销商爆料,这台合资中型SUV的终端价格已经跌破25万大关。
官方指导价明明还挂着29.98万-32.98万,但4S店甩出"综合优惠6万元"的促销海报——包括现金优惠4.5万、置换补贴1万、金融贴息5千。
算下来,入门版24万出头就能开走,顶配也不到27万。当时很多人觉得这是个别经销商"冲量",结果一查,全国多地4S店都在跟进,摆明了是品牌方默许的"集体行动"。
这事儿要往深了说,得从今年整个燃油车市场的"溃败"讲起。
2025年9月,这台SUV的销量数据出来后,整个行业都倒吸一口凉气——单月销量只有3200台,比去年同期的8500台腰斩。要知道,这车在2022年的巅峰时期,月销能稳定在1.2万台以上,妥妥的"销量担当"。
可现在呢?
同级别的途观L月销还能守住1.2万台的底线,探岳也有7000多台的成绩,这车却像"自由落体"一样往下掉。
经销商私下里都在吐槽:"国庆节前库存车堆了500多台,展厅里停不下,只能往露天停车场塞,再不清库存,明年开春新款上市,这批车就得砸手里当二手车处理了。"
新能源对手"杀疯了"的节奏。
2025年10月,理想L6挂着24.98万的起售价,问界M7也是24.98万起步,这些插混SUV全都在25万价格带"硬刚"。人家不仅百公里油耗1升多,还标配智能驾驶、冰箱彩电大沙发那一套,你一台纯燃油车凭什么卖30万?
比亚迪唐DM-p荣耀版,22.98万起的价格把插混中型SUV的门槛打到23万以下,留给燃油车的生存空间被挤压得只剩一条缝。
消费者用脚投票的结果很明显——同样25万预算,为啥不选个能油能电、配置高、用车成本低的新能源车?
品牌自身的产品力"掉队"也是硬伤。这车搭载的2.0T发动机,最大功率220马力、峰值扭矩350牛·米,放在2020年确实算得上"黄金动力",但2025年的标准来看,百公里8.5升的油耗明显偏高,同级别的途观L已经把油耗控制到7.8升了。
智能配置落伍得离谱——中控还是10英寸的小屏幕,理想L6人家是15.7英寸的双联屏;连个360度全景影像都得顶配才有,入门版还在用倒车雷达凑合;语音助手是"人工智障"级别,喊半天它才反应过来,还经常答非所问。
有试驾过的用户在网上吐槽:"除了车标还能撑撑场面,其他配置真对不起30万的价格,感觉像是2019年的产品拿到2025年来卖。"
说白了,这车降价不是"想降",而是"不得不降"——销量崩盘、对手围剿、产品力掉队,三座大山压下来,要么降价清库存回笼资金,要么等着停产退市黯然离场。
品牌方也是被市场逼到墙角了,才咬着牙砍掉6万块的利润空间,这一刀下去,经销商和厂家都在流血,但不降没活路。
---
2.0T+8AT还香吗?燃油SUV的"黄金时代"真过去了?
可能有人要问:2.0T+8AT这套动力组合,以前不是被车评人吹上天的"黄金搭配"吗?
怎么现在就不行了?
其实不是技术本身不行,而是整个市场环境和消费者的认知彻底变了。
先说说"黄金组合"曾经有多吃香。2015年到2020年这五年,2.0T涡轮增压发动机配8AT变速箱,可以说是合资品牌的"杀手锏"——动力强劲够用,0到100公里加速能跑进8秒左右;换挡平顺丝滑,8个挡位覆盖全速域,无论是市区蠕行还是高速巡航都游刃有余;故障率也低,开个七八年基本不会出大毛病。
那时候途观L、汉兰达、冠道这些车就是靠这套动力打天下,月销轻松破万,提车还得加价排队。
消费者那会儿买SUV就认准"大排量+多挡位",觉得这才是"高级感"和"可靠性"的象征,谁要是敢说涡轮增压不如自然吸气,能被车友论坛的老炮儿们喷出翔来。
但2025年的游戏规则变了,而且是颠覆性的变化。
新能源车崛起之后,用户对动力的认知被彻底重构——电动机的扭矩是瞬间爆发的,比如理想L6的电机峰值扭矩能达到529牛·米,秒杀2.0T的350牛·米;加速吊打燃油车,0到100公里只要5.5秒,比燃油车快了整整2秒多;而且没有换挡顿挫,踩下电门就是线性输出,开起来那叫一个舒服。
用车成本,这才是压垮燃油车的"最后一根稻草"——2.0T燃油车百公里油耗8.5升,按95号汽油8块钱一升算,每公里成本得0.68元;插混SUV即便是亏电状态,百公里油耗也就5.5升,满电的话纯电续航200公里,日常通勤基本不烧油,每公里成本不到2毛钱。
算笔账,一年跑2万公里,燃油车要花1.36万,插混只要4000块,省下来的1万多块钱够交两年保险了。
这账一算,谁还愿意当"冤大头"?
再看智能化的差距,这是"降维打击"。2.0T+8AT的机械素质确实没毛病,可靠耐用,但架不住现在是"软件定义汽车"的时代。
新能源车标配15英寸以上的大屏幕,有的甚至是17英寸的超大屏;芯片用的是高通骁龙8155,流畅度堪比旗舰手机,指哪打哪;智能语音能控制车窗、天窗、座椅、空调,甚至能帮你点外卖订酒店;OTA升级每个月推送新功能,买车三年后功能比新车时还多;辅助驾驶是基础配置,自动跟车、车道保持、自动泊车这些功能闭着眼睛都能用。
反观燃油SUV呢?
很多车还停留在"10英寸小屏+卡顿车机+塑料按键"的上个时代,语音助手就是个摆设,升级功能想都别想。
年轻用户上车第一反应就是"这也太LOW了吧",然后扭头就去看新能源车去了。
数据最能说明问题。根据2025年的市场趋势,燃油SUV的市场份额持续下滑,而新能源车型(包括插混和纯电)的份额不断攀升。
换句话说,燃油SUV已经从"主流选择"变成了"小众需求",而且这个趋势还在加速。
有行业分析师预测,到2027年,燃油SUV的市场份额可能进一步萎缩,到时候满大街跑的都是新能源车,燃油车就真成"古董"了。这台从30万降到24万的合资SUV,不过是整个燃油阵营大溃败中的一个缩影,后面还会有燃油车扛不住压力,要么降价求生,要么停产退市。
---
降价能"续命"吗?合资燃油SUV的未来在哪?
现在核心问题来了:这台SUV降到24万之后,真能抢回市场份额吗?
还是说只是"回光返照",最终还得走向停产退市的结局?
从短期来看,降价确实能起到"止血"的效果。24万的价格已经进入主流中型SUV的甜蜜区了,途观L优惠后23万起步,探岳也是24万左右,这个价位对于预算有限但又想要合资品牌面子的用户来说,还是有一定吸引力的。
尤其是那些对新能源"不感冒"的中老年用户群体,他们觉得燃油车"加油快、技术成熟、保值率相对高一些",降价6万正好打到了他们的心理预期。
预计未来两到三个月,这车的月销能回升到5000到6000台的水平,至少不会像9月那样"腰斩式"暴跌了。一些急着清库存的经销商也能松口气,回笼一部分资金,不至于被库存车压得喘不过气来。
但从长期来看,这完全是个"死循环",而且越陷越深。
降价卖车意味着利润空间被大幅压缩,按照行业惯例,一台30万的燃油SUV,厂家和经销商加起来的利润空间大概在5到6万块左右,现在优惠6万把利润全吐出去了,甚至可能还要倒贴一点。
这种"亏钱赚吆喝"的生意能撑多久?
三个月?半年?撑不了多久的。一旦降价成为常态,品牌形象就彻底崩盘了——消费者会产生这样的心理:"这车原价30万,现在24万都没人买,肯定是有问题的",口碑和信任度会急速下滑。
保值率也会跳水式暴跌,原本三年保值率还能维持在六成左右,现在可能跌破五成,比同级别的车低10个百分点。
到时候车主想卖二手车,打开二手车平台一看报价,估计能哭晕在厕所——当初30万买的车,三年后只能卖15万,这谁受得了?
品牌方"醒悟"没有,能不能主动求变。
合资品牌在燃油车时代躺着挣钱挣惯了,技术迭代慢、产品新周期长、对市场反应迟钝,现在面对新能源的猛烈冲击,很多品牌还停留在"鸵鸟心态"——觉得燃油车还能再战十年,新能源只是一阵风,吹过就完了。
还有的品牌是"战略摇摆",又想搞新能源抢占市场,又舍不得燃油车的高利润,结果两头都没抓住,市场份额被自主品牌一点一点蚕食掉。
真正能"杀出重围"的合资品牌,必须做到两点:
产品力必须跟上时代的节奏。要么把油耗降到6升以内,用混动技术或者48伏轻混系统来实现;要么把智能化配置拉满,15英寸大屏、高通8155芯片、高阶辅助驾驶全部标配上,让用户觉得"这钱花得值"。
单靠2.0T+8AT的老本,真吃不了几年了。
大众ID系列刚开始卖得不好,后来痛定思痛,把价格降下来、配置加上去,结果销量立马起飞,这就是活生生的例子。
价格体系得彻底重构。别再想着靠品牌溢价卖30万了,那个时代已经过去了。
对标自主品牌定价,把起售价压到25万以内,用性价比和口碑来抢市场。
现在的年轻消费者可不吃"品牌信仰"那一套,他们看的是配置表、看的是用车成本、看的是智能化体验,谁能满足这些需求,谁就能拿到订单。合资品牌如果还端着架子不肯放下身段,那市场就会用"销量暴跌"来教你做人。
说到底,这台从30万降到24万的合资SUV,不是个案,而是整个合资燃油阵营的"警钟"——要么主动求变、拥抱新能源、降低姿态抢市场,要么被市场无情淘汰、成为历史的注脚,没有第三条路可以选。
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谁也挡不住。
---
网友吵翻天!这些灵魂拷问你怎么看?
这车降价的消息一出来,各大汽车论坛和社交媒体的评论区成了"大型辩论现场",支持的反对的吵成一锅粥。
咱挑几个最典型、最有代表性的问题聊聊,看看大家都在关心啥。
有网友抛出一个问题:"24万买燃油SUV,不如加点钱上理想L6?"
这个问题问到点子上了。有人专门算了笔细账:理想L6起售价24.98万,比降价后的燃油SUV贵不了多少,但人家是增程式插混,既能用油也能用电,智能配置吊打一众燃油车——双联屏、冰箱、后排娱乐屏、魔毯悬架,这些高级货全都有。
如果预算能到25万,确实理想L6看起来香——既有电动车的静谧平顺,又没有纯电车的续航焦虑,还能享受新能源牌照(一线城市免费上牌,这就省了好几万)。
但也有人站出来反驳:理想车主基本都是"冰箱彩电大沙发"的家庭用户,拖家带口出门旅游才需要那么多花里胡哨的功能。
单身或者小两口用车,根本用不上后排娱乐屏和冰箱,燃油SUV简单耐用,加油5分钟搞定,不用担心充电排队、不用担心冬天续航缩水,开起来省心。
这两种观点都有道理,看你是什么需求。
扎心的问题是:"早买的车主是不是亏惨了?能不能找4S店退差价?"
这个问题最让老车主们破防。
假如你今年5月份按照30万的价格买了这车,10月份就降到24万,6万块就这么蒸发了,心理落差得有多大?
有些车主刚提车两个月,车都还没上牌呢,就听说降价了,这种感觉就像刚买完iPhone新款,第二天苹果就宣布降价一样难受。
但现实很残酷,车企降价属于正常的"市场行为",购车合同里根本没有"保价条款",老车主基本上没法通过途径维权。
顶多找4S店哭诉一番,销售经理碍于情面给你争取点保养优惠券或者送几次精品配件,想退6万块的差价?
做梦去吧。
这也是为什么很多老司机都劝身边人"新车别急着买,等半年再观望观望",就是怕碰上这种"割韭菜"式的降价,花了冤枉钱还有苦说不出。
争议最大的问题:"24万的合资SUV,和20多万的自主品牌比,到底该选谁?"
这个问题在评论区引发了激烈交锋。
支持合资的人列出一堆理由:合资品牌用料扎实(高强度钢比例高、底盘调校成熟)、做工精细(车身钣金缝隙均匀、隔音降噪做得好)、保值率高(三年保值率比自主品牌高几个百分点)、售后服务网点多(全国4S店覆盖率高,小县城都能找到修车的地方)。
支持自主品牌的人也不甘示弱,立马反击:比亚迪唐DM-p荣耀版起售价22.98万,空间比合资大(第三排成年人也能坐)、配置比合资高(标配智能驾驶、大屏幕、全景天窗)、油耗比合资低(亏电油耗也就5升多),而且保值率的差距正在快速缩小,为啥要多花钱去买个"牌子"?
客观来说,如果你是"品牌控",认准BBA或者日系这些老牌子,对智能化要求不高,喜欢燃油车的机械质感和驾驶乐趣,那24万买合资SUV也不算亏。
但如果你是年轻用户,看重性价比和科技感,在意日常用车成本,那20多万的自主插混SUV明显适合你的需求。
最后一个终极灵魂拷问:"燃油车真的要被淘汰了吗?现在还能买吗?"
这个问题最让人纠结。
客观事实是,2025年燃油车的销量占比虽然在下降,但短期内不会彻底消失,毕竟全国还有大量燃油车在路上跑,加油站、维修厂、配件供应链这些基础设施短时间内也不会消失。
但长期趋势已经非常明确了——新能源车渗透率要持续提升,一二线城市陆续出台限行(国五国六车辆逐步被限制进入市区),油价还在一路上涨(95号汽油已经突破8.5元一升),充电桩建设越来越密集(全国已经超过500万个充电桩)。
买燃油车当然可以,但你得做好心理准备——保值率会持续下跌、使用成本会越来越高、环境会越来越不友好。
如果你只是把车当成过渡工具,开个两三年就换,那问题不大;但如果你想开五年以上,甚至开到报废,那真得认真考虑一下新能源了,别到时候后悔莫及。
---
结语:30万降到24万,合资燃油SUV的"黄昏"来了?
从2025年10月这台合资SUV"跳水式"降价就能看出:燃油车的"好日子"是真的过去了,而且一去不复返。
曾经躺着挣钱、月销过万的合资品牌,现在不得不拿出"割肉清仓"的决心来清理库存;曾经被消费者奉为圭臬的2.0T+8AT黄金动力,现在在新能源车面前也变得"不香了",成了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
这不是某一台车、某一个品牌的失败,而是整个时代的转折点——新能源车的市场份额不断攀升,智能化成为了新车的标准配置,用车成本大幅降低,留给燃油车的生存窗口期越来越窄,越来越小。
但话说回来,24万能买到一台和奥迪Q5L同级别的中型SUV,对于刚需用户来说还是有一定诱惑力的。
毕竟不是所有人都追求最新的科技、最炫的配置,有些人就是喜欢燃油车那种简单的机械感,喜欢加油站"咔嚓"一声油枪插进去的踏实感。
只是千万别抱着"抄底"的幻想——降价只是"止痛药",能缓解一时的销量压力,但治不了燃油车市场整体萎缩的"病根"。
未来一两年,类似的"跳水式"降价只会越来越多、越来越频繁,可能过段时间就会看到某某品牌又降了5万、某某车型又优惠了8万的新闻。
想买燃油车的朋友,做好心理准备,也做好货比三家的准备,说不定再等等还能拿到低的价格。
最后抛个灵魂拷问给大家:如果你手里有24万预算想买台中型SUV,你会选这台降价的合资燃油车,还是咬咬牙加点钱上理想L6、问界M7这些新能源车?
或者干脆再等等,看看还会不会有大的降价空间?
评论区留言聊聊你的选择,说不定能给其他纠结的朋友一点参考!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