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叫绿色出行?什么又是减碳?估计很多人对这俩词没多大感情,甚至觉得离自己很遥远。可一旦你早高峰在三环路上被堵得人仰马翻,一边刷手机一边干瞪眼的时候,心里有没有想过——要是北京不再这么堵车多好啊!要是咱们呼吸的空气能再干净点儿,那得多不容易啊!可问题来了,这些和你、我、他,到底有啥关系?北京这回MaaS平台上线6年,说是累计碳减排46万吨,这到底有多神奇?
是不是觉得这数字听起来很玄乎?46万吨,那到底有多少?不如咱们换个人话讲讲:这个量级,相当于一年能少烧掉20万吨煤,排放的二氧化碳没了,你家楼下秋天的“雾霾蓝”也许就少一回。你每天多坐一次地铁、公共汽车,也许只是挥手之间的小选择,但凑齐了六百万人,人家气球都能吹炸!绿色出行看似没啥,细算起来还真不小。
可问题是,为什么这么多年,有那么多人不是非要自己开车?再说了,你换公交、骑自行车、用什么MaaS平不平台的,真有意义吗?这些平台背地里图什么?北京市这套“科技范儿”的绿色出行,到底能不能真让生活变得更好?
要想明白这些问题,得先看咱们这座大城市的“难处”。北京每天有近500万辆汽车在路上跑,早晚高峰,一旦有点小情况,没半小时你下不去高架。你要说大家都去挤地铁,那地铁、公交能不能承受得了?高峰时段地铁车厢里,那味儿,别提多刺激了。可如果不用智能科技优化调配,不靠大数据搞动态调度,光靠“多修几条马路、多开几趟车”,根本压不住场子。人与车的矛盾、空间的矛盾、时间的矛盾,全挂一块儿,没科技真解决不了。
MaaS平台出现,代表啥?简单来说,就是把地面公交、地铁、自行车、共享汽车,甚至步行路径全给你串起来,一条龙全都能查到,用起来就像网购一样方便。你从手机地图一查,没人告诉你,“地铁转哪路公交,出门该走哪个地铁入口,花多长时间,多少钱,都算得清清楚楚”。可别小看这点便捷——其实它后面全靠数据在驱动。数智交通,真不是网上摆地摊,玩的就是算法和预判。
设想下,下雨天、雾霾天、地铁施工换乘、公交绕路限行,数据实时汇总,各路调度员分分钟能给你调整推荐路线,路线越顺溜,出行意愿就越高,咱们能远离拥堵,减少尾气排放。这看似“高科技炫技”,其实根本是治大城市病的葵花宝典嘛!
可是咱们细想下,北京6年下来绿色出行碳减排46万吨,真的已经够了吗?放眼望去,北京这些年其实一直在舆论风口浪尖:交通拥堵、空气污染、机动车限号、共享单车乱停、地铁超载……问题一个没少。技术升级、平台迭代,会不会变成“数字秀场”,老百姓生活依旧没有多大改善?如果只是让大家用个app、查个路线就换来几份“绿色出行”的KPI,那意义还是有限。
来问问自己,你年轻的时候敢骑车、肯挤公交,结了婚是不是就琢磨买辆SUV?家里有老人小孩、上下班时间被压到极限,再多的绿色手段你是不是也会选择开车?城市人的实际选择和想法不就是这样吗?所以说,“绿色出行平台”本质上是打通了一条路子,让你能更方便地体验所有交通工具的组合。它真要抓住用户,得从需求出发,不是一厢情愿地推小程序、搞积分奖励了事。
咱们更应该关注,这些平台有没有确实解决出行中的“断点”?比如,地铁到楼门口还得走2公里?那共享单车有没有随时随地都好借好还?夜班打车能不能安全、价钱合理?最后一公里能不能覆盖到你们家楼下、老人出门坐个公交卡片都好用?要是平台大数据全能搞定这些,哪怕不是为了环保,大家也会省心省钱省时间,那这个平台才算扎根北京、真成了“名片”。
再多想一步,这些数据的融合、壁垒的打破,能不能让全市的交通调度变得更聪明?比如高德、百度、公交公司的后台数据,能不能直接配合,让临时加班的地铁能正好迎上高峰人流?能不能预判机场周边的特大流量,把出租车、网约车、摆渡车精确接驳,把旅客送到心坎里?这些都要靠“背后的算法”不停升级,光靠一套模板可不行。
有人可能会说,无人驾驶、自动驾驶靠谱吗?这事会不会成“富人的玩具”?可你别忘了,一旦无人驾驶示范收获效果,再往外拓展,不就等于给大家多了一种省时省力的选择?科技普及,就是看谁愿意率先尝鲜,谁敢尝试第一个“吃螃蟹”的权利。小马智行在高新机场都实现了商业运营,这就说明“无人出租车”老百姓已经吃得消了。
要说“碳减排”这件事,你可能还觉得它是“国家大事”,普通人用用地铁、少开一天车,有个啥用?可你想想,北京一年600万人用绿色平台出行,省下来的,不只是汽油钱,是大家呼吸的每一口空气,是每个家门口、每棵树叶上,都会静悄悄变亮堂的小变化。你要是觉得这事离自己远,那才真的是“自己不为自己,天诛地灭”——环保、减碳、绿色出行,归根到底,是给自己和孩子活路,谁也别蒙自己。
那问题来了,这一切都得多少钱、靠不靠谱、能不能坚持下去?其实北京能成“试验田”,说明资源、人力投入是前提,但归根到底就看这平台能不能用得起来、服务愿不愿意持续优化。不然你说数据割裂、体验繁琐,刚用两天就懒得开、还吐槽一堆bug,那谁还愿意用?
所以,从我个人角度看,北京MaaS平台这些年不光是炫科技、做亮点,而是要在“便捷+绿色”之间找到那个最大公约数。让大家用得顺手,实实在在体验到生活便利和环境变好的好处。这才是高科技落地的意义。我们要警惕那种靠刷一堆数据KPI、奖励金忽悠人打卡、看起来热闹其实并没解决市民痛点的弯路。
关键还是一句老话:再大城市的幸福感,落脚点都是每一个小家庭的鸡毛蒜皮。你能不能安全、快乐、便捷地通勤上班、回家带孩子、看病买菜、逛街出游,这比多少碳减排数字都直观。城市的科技,是不是离老百姓的日常更近,是不是能跟需求迭代,并诚心解决问题,这才是最扎实本分的事。
最后回到最初那个问题:绿色出行,值得你为它多走一步路吗?或者说,我们每个人的点滴小选择,能不能真的攒成城市里真正的大转变?我相信,答案并不遥远,就在你今天下班选的是汽车还是地铁、是步行还是骑车——一步路,可能也就是一片蓝天的距离。
有些人爱嘲笑“环保”和“碳减排”是喊口号的事,可我倒觉得,未来那个北京,一定是车流顺畅、空气透亮、科技和温度并存的大都市。你我愿不愿意为绿色多走一步,只看想不想呼吸自由的空气、想不想让孩子健康成长。所以说,人不能只做选择题,更要踏实走路。北京MaaS平台的绿色出行,是一张先进的船票,但谁也不能光看风景,是该动起来试试了。
我们坚持传播有益于社会和谐发展的信息,如发现内容有误或侵权,请通过正规方式联系我们处理。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