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如果我们把目光投向遥远的俄罗斯汽车市场,会发现一个特别有意思的现象。
大家都知道,因为一些众所周知的原因,过去那些在俄罗斯随处可见的德国车、日本车、韩国车,像是约好了一样,陆陆续续地都退出了。
那么问题就来了,这么大一个市场突然空了出来,会变成什么样呢?
是俄罗斯自己的汽车品牌会趁机崛起,一统天下,还是整个市场会变得冷冷清清?
一份来自俄罗斯最大二手车交易平台Avito的10月份新车需求数据,给了我们一个清晰又有些出人意料的答案。
简单来说,中国汽车品牌不仅是去填补空白了,简直是在那里上演了一场精彩的“主角大戏”。
我们先从品牌整体的热度来看,乍一看好像没什么特别的。
排在最受欢迎前五名的品牌是:拉达(LADA)、哈弗、吉利、奇瑞,还有一个叫Solaris的牌子,其实就是现代和起亚在俄罗斯的“马甲”。
看到这里,很多人可能会觉得,俄罗斯人最信赖的还是他们自己的国民老品牌拉达嘛,这很正常。
但如果我们不只看这个笼统的品牌排名,而是深入到具体哪款车卖得最好,那情况就完全不一样了。
在卖得最火的车型榜单上,排在第一的是拉达的格兰塔(LADA Granta),这是一款非常基础的入门级小车,价格便宜是它最大的优势。
但紧随其后的,就是我们非常熟悉的哈弗初恋(Haval Jolion)。
再往下看,除了拉达的另一款基础车型维斯塔(LADA Vesta)和那个现代的“马甲车”,前十名的榜单里,有七个位置都被中国车牢牢占据了。
像是哈弗M6、吉利星越L(在俄罗斯叫Monjaro)、还有一款叫Belgee X50的车,都榜上有名。
这就很能说明问题了,拉达之所以在品牌榜上还能排第一,主要是靠着几款价格极其低廉的“国民代步车”在撑着销量。
但是,在更能代表市场活力和消费升级趋势的主流车型领域,中国品牌已经形成了压倒性的优势。
这就像一个班级里,拉达同学靠着语文和数学两门基础课考了高分,拉高了总平均分,但其他所有科目,比如物理、化学、外语的尖子生,几乎全是中国同学。
如果说销量榜单反映的是当下的市场格局,那么增长速度的数据则更能预示未来的走向。
这部分的数据,可以说相当惊人。
就拿10月份和9月份的数据对比,有一款叫做Belgee X70的车型,它的市场需求量一个月之内就增长了96.1%,这几乎是翻了一倍,速度非常快。
哈弗F7的需求也增长了22.7%,这在任何一个正常的汽车市场里都算得上是爆发式增长了。
更有意思的是一个叫Tenet的新品牌,这个品牌虽然是俄罗斯本土的,但它的车型技术是由中国的奇瑞汽车提供的,生产线也设在俄罗斯的卡卢加工厂。
就是这样一个新面孔,刚推出的两款SUV车型,需求量一下子就分别暴涨了75.1%和48.8%。
这件事说明,现在的俄罗斯消费者对于新品牌的接受度非常高,他们不再固守于过去的老牌子,而是更看重产品本身好不好,够不够新。
如果我们把时间线拉得更长一些,从今年年初到现在来看,这个趋势就更加明显了。
需求增长最快的几个品牌里,广汽增长了54.2%,吉利增长了49.5%,哈弗也增长了32%。
而俄罗斯本土的拉达呢?
增长率只有15.7%。
这个对比非常直观,说明中国品牌在俄罗斯市场上的发展势头,远远超过了本土品牌。
具体到车型上,像Belgee X50的需求量增长了惊人的4.7倍,吉利Atlas(也就是国内的博越)增长了53.5%,传祺GS8增长了41.4%。
这些数字背后,是俄罗斯消费者用实实在在的卢布,为中国汽车投出的信任票。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
很多人最直接的反应就是,西方品牌走了,市场空了,中国车正好去“捡漏”了。
这个说法有一定道理,但它只看到了事情的表象,并没有触及核心。
机会永远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
如果中国汽车产品本身不行,就算市场完全空白,消费者也不会买账。
我们来看看价格。
拉达之所以能守住一部分市场,靠的就是绝对的低价。
比如它的格兰塔Cross旅行版,换算成人民币还不到9万元。
在这个价位上,它确实很有竞争力,满足了最基本的出行需求。
但是,一个健康成熟的汽车市场,消费者的需求是多样化的。
当购车预算提高到10万到30万人民币这个主流区间时,拉达就显得力不从心了,而这个区间,恰恰是中国品牌的主力战场。
我们不妨设身处地地想一想,如果你是一位俄罗斯的普通消费者,手上有大约15万人民币的预算。
你可以选择一款配置比较基础的拉达,也可以选择一辆哈弗初恋。
拉达可能就是能开,皮实耐用,但车里的设计、配置可能还停留在好几年前的水平。
而哈弗初恋呢,有漂亮的大屏幕,有智能的驾驶辅助系统,内饰的用料和做工也更显档次。
对于现在的年轻人来说,汽车不仅仅是一个从A点到B点的工具,它也是生活品质的一种体现。
在这种情况下,选择谁,答案其实很明显。
所以,中国汽车能在俄罗斯取得今天的成绩,绝不只是因为“便宜”或者“时机好”。
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中国汽车工业经过这些年的发展,在产品设计、技术配置、质量控制等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我们的产品,在同等价位下,能提供比传统品牌更丰富的配置和更好的用户体验。
吉利、哈弗、奇瑞这些品牌,也并非是这两年才进入俄罗斯市场,它们早在多年前就已经在那里布局,建立了销售网络和维修体系,积累了品牌口碑。
当市场的结构发生剧变时,这些常年坚持的耕耘终于迎来了收获期。
它们不是被动地去填补一个空白,而是主动地用更具竞争力的产品,去赢得了一个新的市场。
这已经不是简单的替代关系,而是一场由产品力主导的消费升级。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