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进入这个行业已经快十年了,看到新车定价变得越来越廉价其实也不奇怪。记得几年之前,一台紧凑型SUV卖到十万多,已经算是竞争激烈的市场了。而很多品牌为了抢占市场份额,推出的车型价格都压得很低,像那辆奇瑞风云T11,起步价居然到了18万出头,但配置都能堪比十几万的车,真是让人心里有点儿哎,这还怎么赚钱呢?的感觉。
我自己也翻过一些厂家的资料和内部笔记,差不多算了个粗略估算:一台车的制造成本可能在9万到12万之间,零部件采购受供应链的影响,能压到最低价的也就那么个水平。现在大多数厂家,为了在刚上市的阶段夺得市场,有时会把价格压得比制造成本还低——这里面的还低肯定是指他们通过其他方式试图弥补,比如说压供应商或是推迟研发投入。就是用量大规模的销量来捡回成本。
这让我想起一件事。有次跟一位修理工聊天,他说:你们新车不都挺便宜的吗?修起来也比以前复杂了。我一听就知道,低价的后果之一就是量变引起质变。他说得对。很多车厂因为成本压得紧,选择了便宜的零部件,结果车辆电子系统一出毛病就修,根本没法保证质量。一位朋友买了个某品牌的SUV,才开了两年,内饰就开始掉漆,还出现了电子系统的小故障。那时候我心里在想:这车以后能卖得多值钱?
低价带来的另一个大问题就是品牌的未来。事情还得从厂家自己说起——我记得尹总当时在发布会上的话,低价也是一种内卷。知不知道听完后我都差点喷出来,这话说得实在有点自我折磨。他会不会不知道,实际上这内卷一词,最开始是形容公司之间为了市场份额展开激烈竞争,现在变成了他们自己给自己挖坑。
每次新的低价车型出现,都像是一场没有硝烟的价格战。我推测,估计全国大约有二到三成的厂商,都会在某个时间点降价,就像赛跑似的,你不降,别人就会抢走你的客户。而有些车型本身就属于中规中矩,价格一压,竞争就变得很白热化。其实我还想过,难不成就是那几家大头拉线的供应商,给他们递的红包少了,喊话的频率低了,成本压力才会传导到零件价格上?这只是我猜的,没细想过证据。
这也不能全怪厂家。市场上,消费者对低价的敏感度太高,谁都想花更少的钱买好车嘛。一位销售朋友跟我说:咱们这款车,价格只比合资的小车贵一点点,但做工比他们强多了。听起来很香,但我觉得这也只是自我安慰。长远看,厂家怎么保证利润,怎么有能力持续投研发、推新?这是个问题。
说到研发,千万别忽视这里的幕后英雄。我刚才翻了下笔记,发现某国产品牌,这几年低价冲击市场,确实带来了销量的上升,但质量问题也随之增加。一些车子做工粗糙,电子系统问题频发,消费者反响很差。为什么?他们为了控制成本,砍了很多新零件和创新设计的预算。这让我不得不想:低价是不是本身就是一种杀鸡取卵的策略?用车企的说法就是短期赢了市场,长远可能一败涂地。
再讲个细节:我还记得有一天,陪朋友去试驾一辆新车。结束后,他啧啧称奇:这车能插入安卓手机,界面还挺顺,但搞了半天,内饰居然用的塑料感太强。我当时笑着说:你看,便宜倒了,不然哪能用得起那么好的配置?厂商降低成本就会有两个成本—一个是硬件成本,一个是品牌价值。你说,哪个更重要?我觉得消费者会看得很清楚。
关于行业的生态平衡,低价策略明显打破了原本的多元化。本来十年前,想买个中高端车,要么就是豪车,要么就是中端感受。一些原本面向高端品牌的车型也在低价价格战里折腾,因为他们不愿意被甩掉。这样一来,整个市场的资源配置变得扭曲——原来专注豪华的品牌,现在也要拼价格,长远看,就是给行业埋定时炸弹。
怎么才能走出这内卷的泥潭?我个人猜测,不少行业专家其实早有答案:多靠研发和品牌塑造。技术创新、多样化的特色,远比盯着价格来的快。这个我之前和同行讨论过,最有效的还是用心做车,用心做品牌。再不济,还得像尹总说的加强合作,共同制定一个合理的市场规则。事情是这样的,大部分车企之间都怕亏欠别人,不愿意搞价格联盟,但如果没有合作,盲目竞争只会毁掉自己。
我也不敢说自己全知道答案。说白了,行业平衡还得看整个生态怎么调节。低价还能持续多久?这个问题我猜,也未必能及时回答。但我知道,消费群体越来越理性,价格战会变成谁更懂得讲故事,谁就赢得市场。比如说,某次我跟一个销售谈,他突然说:你别看价格便宜,但我们车的用料还不错,关键是口碑好。这让我觉得,品牌这个东西,还是要靠时间积累。低价能吸引流量,但能不能转化成忠诚的客户,才是关键。
留个悬念吧,未来的汽车市场,会不会真变成价格为王的天下?还是会出现某种价格+品质的新玩法?我其实挺紧张的,也期待会有一些创新把行业带到一个新的台阶。你觉得呢?
本作品由作者原创完成,内容由人工写作,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产生。 AI主要用于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和灵感拓展,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创作。
本声明旨在表达本作品的内容旨在信息交流和观点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 如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及作者信息。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