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格翻三倍,关税拦不住,中国汽车凭什么硬闯欧洲?

起手就在伦敦给自家新车定了個国内三倍的价格,吉利这波操作属实是给我整不会了。

你寻思寻思,这到底是飘了,觉得欧洲的钱好赚,还是搁这儿唱《空城计》呢?

我第一反应就是,这不瞎胡闹吗?

可转念一想,这帮玩资本和战略的大佬,哪个不是人精?

算盘打得噼啪响,一步棋看三步远,你要是觉得他们傻,那大概率傻的是自己。

这已经不是中国汽车第一次往欧洲大陆拱了,最早那几年,大家的玩法突出一个“简单粗暴”。

车在国内造好,塞满一艘滚装船,运到欧洲往经销商门口一卸,完事儿。

价格翻三倍,关税拦不住,中国汽车凭什么硬闯欧洲?-有驾

至于这车能不能适应人家的油品路况,坏了上哪儿修去,车主心里堵不堵,那都成了“薛定谔的猫”,全看经销商的个人修行了。

说白了,就是做一锤子买卖,能捞一笔是一笔,颇有几分“打一枪换个地方”的游击战精髓。

结果呢?

现实老哥专治各种不服。

欧盟那帮西装革履的官僚们,眼瞅着自家地盘上涌进来一堆“价格屠夫”,能坐得住才怪。

反手就给你来个“反补贴调查”,关税大棒抡得虎虎生风,先让你出点血。

但这都是明面上的,更阴的还在后头。

价格翻三倍,关税拦不住,中国汽车凭什么硬闯欧洲?-有驾

什么R155信息安全法、电池溯源条例,一条条一款款,跟紧箍咒似的。

真有咱们的兄弟企业,就因为车机系统里的数据加密算法不符合人家的“规矩”,一整船新车,硬生生在港口吹了一个月海风,那仓储费噌噌往上涨,比开着印钞机烧钱还快。

吃过亏,总得长记性。

后来大家学聪明了点,搞起了“散件组装”。

整车不运了,把电池、电机这些大心脏拆开,运到欧洲再拼起来。

这法子不仅能规避一部分关税,还能降低点运输成本,听起来是不是机智了不少?

但很快,“品牌”这座更大的冰山又浮出了水面。

价格翻三倍,关税拦不住,中国汽车凭什么硬闯欧洲?-有驾

咱们总觉得,我给你15寸大连屏,给你座椅加热通风按摩,配置直接拉到顶,价格还比你便宜一截,你欧洲消费者还不赶紧“真香”?

嘿,人家还真就不买账。

欧洲媒体试驾完,嘴一撇:“这车配置确实亮瞎眼,开起来怎么跟踩着棉花似的?”

一句话给你噎死。

在欧洲那片土地上,一辆车的“灵魂”是底盘和操控,是那种人车合一的沟通感。

你拿一堆APP和屏幕去糊弄人家玩了几代车的老司机,这不纯属对牛弹琴嘛。

价格翻三倍,关税拦不住,中国汽车凭什么硬闯欧洲?-有驾

供应链更是个老大难。

去年红海那边一紧张,船过不去了,咱们在欧洲的工厂就因为几块电池续不上,直接停摆。

那种被人掐着脖子喘不上气的滋味,谁试谁知道。

售后更是老大难问题,配件跟不上,维修周期长得能让车主把提车时的喜悦忘得一干二净。

就是在这一遍遍的毒打和试错里,以吉利为代表的头部玩家才算彻底想明白了:出海不是简单的卖货,更不是投机取巧,这是一场硬碰硬的“生态位”争夺战。

你必须得从根上融入进去,成为当地汽车生态的一部分。

所以你看吉利现在这套组合拳,打得那叫一个讲究。

价格翻三倍,关税拦不住,中国汽车凭什么硬闯欧洲?-有驾

先给自己“抬旗”,硬拼品牌历史拼不过,那就直接砸钱“联姻”。

控股伦敦出租车公司,那是给自己贴上了“英伦范”的标签;战略投资路特斯和阿斯顿·马丁,一下就把自己的操控基因和贵族血统给续上了。

这么一通操作下来,吉利已经不是那个只会在国内卷价格的愣头青了,他转身一变,成了手握好几张欧洲王牌的“新贵族”。

接着,就在人家的“主场”扎下营盘。

把设计中心直接开到汽车设计的“麦加”——意大利米兰和英国考文T Coventry,让东西方的设计师们在一个会议室里头脑风暴,泡出来的咖啡都带着跨文化的火花。

只有这样,造出来的车,才能既有中国式的智能便捷,又有欧洲人欣赏的驾驶质感。

回到最初那个三倍的价格上。

价格翻三倍,关税拦不住,中国汽车凭什么硬闯欧洲?-有驾

这背后是路特斯工程团队对底盘近乎苛刻的调校,是对欧洲驾驶习惯的深度迎合。

这多出来的钱,买的是一份尊重,一份定制化的价值。

所以,为什么要“死磕”欧洲?

因为那是试金石,是炼钢炉。

只有在那片最挑剔的市场上站稳脚跟,才算真正拿到了全球汽车牌桌的入场券。

这已经不是简单的“中国制造”出海了,这是“中国智造”在重新定义自己的全球坐标。

价格翻三倍,关税拦不住,中国汽车凭什么硬闯欧洲?-有驾

至于那个让人咋舌的售价,不过是这场远征启航时,拉响的第一声嘹亮而自信的汽笛罢了。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