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得说,紧盯着智己这个品牌,心里也是五味杂陈。去年年底,搞到几份内部资料,发现他们半年亏了18亿,负债率飙到75%。这个数字,我跟你讲,就是我跟摩托车师傅闲聊时随口说的,还真是吞得下去那种。
他们官宣搞了个车,LS6,刚上市。门面挺漂亮,挂出一短时间大单——27分钟,突破一万大定。这隐隐让我有点奇怪:一万大定,真是个爆款啊?估算,可能80%的订单是冲着那个划时代的智能科技去的(体感估算,样本少)。但你订车只是第一步,这车能不能真做好,还得看后续交付和质量控。
切到销量,去年我刚翻了下笔记,2022年整个年卖了五千辆(资料有限,估算)。今年前八个月,卖了3.15万辆——占他们目标的三成,光算,这数据线有点拉胯。要把全年目标10万完成,剩下4个月,每月得卖1.7万——这数字,从未在他们车用生涯出现过。这有点像你去年跑步,运动量虽大,还是没跑出个破纪录的感觉。
我心里琢磨:智己还要靠海外市场救场。泰国、英国、澳大利亚都在推。理由?哎,说白了,泰国一线市场潜力大,地理位置又适合作为东南亚出口的桥头堡。我还记得上个月他们在曼谷开了展,线上广告刷得飞起,国际版LS6也出来了——据说售价比国内略低,目标确实是国际高端市场。你问我,这海外之路行不行?我觉得说难也难,说简单也简单,这是个试水的动作。
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要不要考虑一下:海外市场能提供多大增长?(这段先按下不表)我在想,1万辆车的出口利润,和国内卖一辆车做批发的利润相比,差不多就像卖老式手表和最新智能手机的利润比——一个是附加值高点,一个是销量大堆。
但又说回来,就算海外市场打开,也不能解决根本的盈利问题。私底下有个修理工和我聊过,他说:车开得多,修得快。你零部件成本还在上升,买料、调试不比水流快。 他还笑着说,他们的三电系统,电池模组里那些电芯,成本透明点还行,电性能差不多的料,价格就差那么一点点,但买多了,成本就真跳了。算下来,百公里油耗成本不到0.5元(粗略心算,电费+零配件),和传统车比,成本甚至还略有优势,但亏损其实是管理和占用资金的原因占了大头。
我想问,智己的科技水准确实不低。恒星增程、灵蜥底盘听起来很牛,但实际用起来,跟车机软硬件打交道,很多功能跟不上,用户体验还得落地。你在路上试过,真有的确很智能的感觉吗?我自己试驾过,感觉还可以,但屡屡遇到系统卡顿、语音识别不准的情况。能不能真成为行业标杆,我看还差点火候。(这段先按下不表)
不过研发多花点功夫总算没错。就像你做菜,食材的新鲜比调料的重要,但最后也得看厨师的手艺。而且,有时候我觉得他们也没想过市场的真需求——只顾技术堆。你说,动力系统、续航,真能打压欧洲传统豪华车的价格吗?还是只是在酒店里摆个样子,照搬模仿。
我一直在想,为什么这些车厂喜欢拼科技感到天花乱坠?是因为,如果没有点科技噱头,他们就差点讲不出话。是不是也是某种虚幻的面子工程?(暂不深入,扯远了)
你知道吗,我还搞不懂为什么同价位的车,实操差别还能那么大。有的车开起来沉甸甸的,有的车轻快得像踩了油门就飞。智己这车,是不是用的那个新底盘真能带来质的飞跃?我翻了翻报告:新一代灵蜥底盘,用了很多新材料,车身扭矩表现不错,坎坷路面过得挺稳,但和个别竞争对手比,感觉还差点火候。多数同行说,真要比耐用性,还是要时间验证。
说到耐用,路上我遇到一位老修理工,他笑着说:别只盯着新鲜,看长远。蓄电池拆了用,零部件跑不了多久。 这让我心想:即使技术再新,日常用起来,最后还是拼零件质量。你看新能源,电池寿命、换电成本都成了关键。
(这段先按下不表)但智己在这一点上也意识到:要把产品打磨好,得既注重硬件,也要把软件调得顺畅——这就像追求完美的厨艺,不能只注重火候,还得调味得当。否则,客户再喜欢,也会慢慢腻。
唉,智己的销量、亏损、出海,都是一盘硬仗。你觉得,未来他们还能翻身吗?就像那个销售说的,只要前面那帮高层不放弃,可能还有戏。但我又忍不住想,等到时间跑长了,谁还记得那辆最初亮瞎眼的LS6?我在想,那个亮点到底是谁的皮囊?
嗯,还是说,真正的秘密武器,是不是还藏在用户的心里,那些还未被盖过的细腻感受?我倒觉得,只要你在路边停个两分钟,看到某个细节:一只手在调整后视镜、那辆车缓缓驶过的车灯……就会有点点明灯的感觉,从而猜测未来的路,走得更有趣一些。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