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款热门车型大比拼!懂车帝智能驾驶实测,谁才是最强王者?

现在咱们老百姓买车,跟以前可大不一样了。

过去我们看的是发动机、变速箱、底盘这“三大件”,结实耐用是第一位的。

可现在呢,你去4S店里转一圈,销售人员挂在嘴边的都是些新词儿,什么“智能座舱”、“人机交互”、“高阶智能辅助驾驶”,听着就特别高科技。

36款热门车型大比拼!懂车帝智能驾驶实测,谁才是最强王者?-有驾

很多朋友开车上下班,一堵就是一两个小时,或者跑长途高速,时间一长就腰酸背痛、精神疲惫。

这时候,要是车子能自己跟着走、自己拐弯、自己保持车距,那该多省心啊。

所以,这个“智能辅助驾驶”功能,就成了很多人买车时非常看重的一个点,都盼着它能帮忙缓解一下开车的累,顺便再提升点安全性。

但是,广告里吹得天花乱坠,现实中这东西到底好不好用,关键时刻靠不靠得住?

这心里头,大家其实都打着一个问号。

正好,最近懂车帝就替咱们所有消费者干了一件大实事。

他们组织了一场规模非常大的智能驾驶实测,把市面上最火的36款车都拉到了一块儿,来了个横向大评比。

这可不是随便在路上跑跑那么简单,整个测试搞得特别严格,可以说是把这些车放到了最考验它们“智商”的环境里去。

测试分两大块,一块是高速公路场景,一块是城市道路场景,总共进行了四百多次测试。

你想想,高速上可能会遇到的突然加塞、前面有静止的故障车,城市里那种复杂的十字路口、人车混杂的道路,这些场景都被模拟了出来。

这么大阵仗、这么全面的测试,在整个行业里都很少见,它得出的结果,可以说给咱们普通人提供了一个非常真实、非常有价值的参考,让我们能看清楚,现在这些所谓的“智能汽车”,到底聪明到了什么程度。

那么,测试结果到底怎么样呢?

一句话总结,就是理想很丰满,现实有点骨感。

从总体数据来看,情况并不乐观。

在高速路场景的183次测试里,所有车辆的平均通过率只有24%,也就是说,四次考验里,平均有三次都会失败。

城市道路场景稍微好一点,233次测试的平均通过率是44.2%,也还不到一半。

这个数字说明了一个很重要的事实:目前市面上没有任何一家的辅助驾驶系统是完美无缺、可以让人完全放心的。

36款热门车型大比拼!懂车帝智能驾驶实测,谁才是最强王者?-有驾

技术确实在发展,但离我们想象中那种“上车睡觉,下车就到”的真正自动驾驶,还有很长很长一段路要走。

这也提醒我们,在使用这些功能的时候,千万不能麻痹大意,方向盘最终还是要掌握在自己手里。

我们再来看看几个大家特别关心的品牌,它们在这次“大考”里的具体表现。

首先是特斯拉,作为智能驾驶领域的先行者,它的表现确实是名不虚传,在所有车型里排在了最前面。

它的Model 3和Model X,在高速测试里,六个项目通过了五个,表现非常稳定。

尤其是在城市测试中,Model X更是拿到了九个项目通过八个的优异成绩。

有一个场景特别能说明问题,就是在高速入口遇到有车“野蛮加塞”。

这种情况我们开车时都怕遇到,反应慢了就容易出事故。

很多测试车辆的系统这时候就乱了阵脚,要么反应不过来,要么就是一脚急刹车,让车里的人很不舒服。

但特斯拉的处理方式就显得很“老道”,它能很早地判断出旁边车辆的意图,然后非常平顺地稍微减速,让出一个安全的空间,整个过程不突兀,很有预见性。

数据显示,在处理这种突发状况时,特斯拉系统的反应时间,平均要比其他品牌快上半秒到一秒。

在高速上,这一秒钟的差距,可能就是避免一场事故的关键。

再来看我们国内的明星代表,华为技术加持的车型,比如问界、智界和阿维塔。

它们的整体表现也相当不错,在很多测试项目里都展现出了很强的实力,稳稳地站在了第一梯队。

这说明我们国家在智能驾驶技术研发上,已经走在了世界前列。

不过,跟特斯拉相比,华为系在一些极端情况下的稳定性上,还存在一点差距。

比如说,在模拟大暴雨天气、路面视线严重受阻的场景里,华为系车型的失败率比正常天气时高出了30%,而特斯拉的失败率只增加了15%。

这说明,在应对恶劣天气这种高难度挑战时,华为系系统的感知和决策能力还有优化的空间。

36款热门车型大比拼!懂车帝智能驾驶实测,谁才是最强王者?-有驾

当然,以华为的技术迭代速度,相信这些问题会很快得到改善。

接下来聊聊最近人气爆棚的小米SU7。

作为市场上的“当红辣子鸡”,大家对它的期待值非常高。

但在这次测试中,小米的表现就有点差强人意了,在城市场景的九个项目中只通过了三个。

在一些本应是基础操作的环节,它的系统反而出了错。

比如有一个测试是在城市里开进一个大转盘(环岛),小米SU7居然没能成功驶入主路,直接卡在了护栏边上,动弹不得。

这个失误直接暴露了它在面对稍微复杂一点的道路环境时,感知能力和路线规划能力的不足。

在类似的复杂路口测试中,小米的车辆通过所花费的平均时间,要比特斯拉多出两三分钟,而且还经常出现错误的路线规划,不仅没帮上忙,反而添了乱。

这说明小米的智能驾驶系统还需要大量的实际路况数据去学习和优化,才能变得更成熟。

此外,蔚来旗下的新品牌乐道,其车型乐道L60的表现也不理想,九个项目只通过了一个,成绩垫底。

在城市道路的车辆汇入、避让行人等多个常见场景中,它都频繁出错,系统的成熟度显得严重不足。

比如在车辆汇入主路的测试中,它的成功率只有20%,远低于平均水平,这反映出它在应对城市复杂交通流时的能力还很薄弱。

这次测试还发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

就是同一个汽车品牌,旗下两款不同的车型,明明用的都是同一套硬件方案,比如芯片、摄像头都一样,但测试出来的通过率,差距最大的竟然能达到30%。

这是为什么呢?

这就说明,智能驾驶并不是一个简单的硬件堆砌,它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

优秀的算法软件,必须和车辆本身的传感器布局、底盘调校、转向系统、刹车系统等等进行深度的适配和协同,才能发挥出最好的效果。

就好比一个顶尖的运动员,不仅自己要有实力,还得有一双最合脚的鞋。

如果只是把一套系统生硬地安在一辆车上,而没有进行精细的匹配和调校,那效果肯定会大打折扣。

这也给所有车企提了个醒,造智能汽车,必须得有全局观,要从整车层面去考虑系统的融合。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