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高傲到边缘,本田月销骤降折射汽车行业新冷风

凌晨四点,城市边缘的4S店刚熄灯,保安正用手电在展厅门口晃了一圈。玻璃后面,新款雅阁像“科幻片里的遗迹”,孤零零地停着,反光如同冷汗。角落里的一张汽车销售榜单,数字扎眼——“4.5万”,本田,名字依旧很洋气,销量却成了工地门口羊汤馆的平淡。

大多数人可能不会主动关心这些细节。毕竟买车也不算每日必修课,但现在这个本田的故事,怎么看都有点“猝不及防”的味儿;从月销20.9万辆直接滑到4.5万辆,这速率,比当年流行的滑梯还溜,连个缓冲垫都没有,落地就是生死边缘。

其实这场“下跌”,仔细琢磨,比表面冷数据要复杂得多。2020年12月,本田还在风光里打滚,卖车像卖面包,随手都能来两箱。提雅阁、抢思域,经销商比客户还拿架子,谁都不敢掉链子。但光环不是万能的——更不是长久的。四年过去,销售店里那股“高傲劲儿”未必还剩啥,估计倒是多了不少“今天还有客户咨询吗”的自问。

说实话,这事儿并不稀奇。我打交道的汽修厂、各种车企碰过不少类似案例。太多品牌曾经是“街头霸主”,被车主捧着,如今连打卡上班都少了点底气。本田今天的危机,是老问题的新版本:技术不算差,思路却跟不上。

你说它产品差吧,发动机省油、质量稳定,大致没谁能挑太多毛病。可把车开进去一细看,问题就成堆了——倒车影像没有,音响是标准版“冬不拉”,隔音只能靠关窗,连自家的发动机嗓门都捂不住。有些朋友“体验过”,直接一句“毛坯房、简配王”。咱这买的是车,结果活像买的是“返修中的新房”。

相比你隔壁比亚迪家,七八万的国产爆款,能给你搭个“能自己停到车位”的泊车系统,导航、语音助手一整套“智能家居”。本田的车机呢?还停在上一个十年,界面像“翻拍老电影”。高配才有的功能,低配连望都不敢望。销售话术成了“你买贵了才有”,买便宜的就像喝白开水,啥味道都没。

这些年铺天盖地都在喊智能化、电动化。但本田好像还在按部就班:去年搞个e:NS1、e:NP1,续航看起来还行,车机系统还是安卓老版本,关键敢标个十八万的高价——这种定价方式有点像已经离开舞台的“歌星”,还想靠老票房卖新唱片。结果没砸出水花,倒是把自己晾在了外面。

我有时也琢磨,大公司不是没钱,但花钱的思路和中国车企的“卷”压根不一样。你瞧比亚迪、理想这些活得风生水起,人家三个月一个新车,更新速度比手机还快。本田的反应节奏,像老干部开会,讨论两年才决定哪种座椅舒服,市场已经把话题卷到了空间和智能。

从高傲到边缘,本田月销骤降折射汽车行业新冷风-有驾

供应链也是死穴。国内做电池,你得看宁德时代脸色。比亚迪自己造电池、技术闭环,成本压得下,你卖贵还落后,市场会给你几天缓冲?更别提你的混动技术还想跟比亚迪学,那人家凭啥把核心秘籍教你?更现实的是,真就算学到手了,做工、内饰、车机系统这些“肉眼可见”的短板不补,你还是卖不动。客户不是瞎子,也不是白给一辆车就感恩的那种年代。

其实,时间把所有高傲都变成了面试题,谁答不上来谁就得出局。我还记得四五年前去本田4S店看车,那空气里有种“你买车是你的荣幸”的气氛。现在,工作人员都盼着你多聊两句,生怕你转身进了比亚迪或者理想的展厅。这叫风水轮流转,更叫行情本无情。市场有时候比法医还冷面,能沉住气,也能翻脸无情。

所以,本田的问题不是今天才华丽开放。技术没绝对落后,但态度太“历史课本”,心态太“教师爷”,企业的惯性大过创新,结果就是数字一蹶不振。等发现需要“弯道超车”的时候,别人早已经在直道飙车了。市场生态对迟到的选手向来没啥宽容,机会都是留给卷得起袖子的拼命三郎。

当然,也不是全无希望。本田如果能放下身段,学点“接地气”,把智能化、空间、成本真实做到位,利用自己的技术底蕴,能不能翻盘没人打包票,但至少不会输得太窝囊。遥想夏利、桑塔纳、富康,哪个不是卷进了历史的垃圾桶,谁又能说昨天的巨头不会成为明天的段子?

作为常年观察者,我也只能冷着脸感慨,时代翻书大快小慢——谁的目录写在首页,谁就有被挪到末尾的风险。你问制造业还有没有机会?其实机会永远都在,但问题是,你本田还敢不敢跟着中国消费者的胃口去吃点“家常菜”,而不是只端着日本的“老汤面”。

临了,我这种职业病又犯,忍不住想问一嘴:在这个产品拼细节、技术卷速度的市场里,老牌外企究竟还有多少“缓冲期”?还是说,我们一直以为的“安全边缘”,其实早就变成了刀锋上的走钢丝?哪天你会买本田,或者哪天你发现本田变成了历史——你会介意吗?

从高傲到边缘,本田月销骤降折射汽车行业新冷风-有驾
从高傲到边缘,本田月销骤降折射汽车行业新冷风-有驾

我们坚持新闻真实性、客观性,同时倡导正向价值观。如有内容调整需求,请提供依据以便妥善处理。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