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还在为续航焦虑买单?
零跑D19,它终结的,不只是一个车型,而是一个时代!
你能想象吗?
2025年10月,零跑汽车就要把一款名为D19的大家伙直接推向市场。
这可不是什么PPT上的概念车,而是明年的真家伙!
80度的大电池,500公里的纯电续航,这已经够让人眼前一亮了。
更绝的是,它还悄悄藏了一个小增程器,只有在电量告急时才出来“搭把手”。
董事长朱江明更是直言不讳,顶配价格锁定在20万到30万区间。
这不是玩虚的,这是要动真格的,直指你我日常出行中最根本的需求——能用电,就尽量别烧油!
“增程车?
不就是电池小,充电慢,油箱大嘛,糊弄事儿呢!”
过去,这样的声音不绝于耳。
可D19,它彻底颠覆了这个刻板印象!
人家用的是宁德时代和欣旺达这两大巨头的最新电池技术,支持800伏超快充!
听到没?
800伏!
这意味着什么?
只需短短十五分钟,就能给你灌进300公里的续航里程!
这速度,比你刷个短视频还快!
想象一下,平时上下班通勤,买菜接送孩子,基本可以跟加油站说拜拜了。
即便是跑高速、去远方,也不用担心半路“趴窝”。
油箱小了,车重自然就轻,成本也跟着降下来。
增程,原来也可以不贵,还可以这么“能打”!
回想一下,以往那些插电混动车型,比亚迪DM-i之流,纯电续航里程本就捉襟见肘,充电速度更是慢如蜗牛。
即便是像理想L7这样的增程车型,电量也往往撑不了多久,出门在外,总得提心吊吊地计算着电量。
可D19一登场,这些“将就”的方案,是不是瞬间就显得有些力不从心了?
消费者真正想要的,是日常出行由电力驱动的畅快,是长途跋涉的从容不迫,而不是那种“差不多就行”的妥协。
D19,它正好抓住了这个痛点,让“可油可电”不再是口号,而是实实在在的解决方案。
那些还在使用多挡变速箱的插混车型,日子恐怕是越来越不好过了。
零件多,结构复杂,成本高昂,驾驶感受也常常不够平顺。
而D19这种无级变速、续航长、充电快的选手,不仅在体验上碾压,连“省油”这个曾经的制高点,也快守不住了。
至于那些曾经高高在上的豪华品牌BBA,它们二十多万到三十多万的SUV,过去靠着品牌光环还能勉强支撑,但如今,消费者更看重的是实际使用体验。
国产车以其高性价比和可靠性快速崛起,它们夹在中间,日子可想而知。
而新势力们也早已嗅到了风向,理想已经放出话来,2026年新车将全面拥抱更大容量的电池架构,小米SU7 Ultra也预留了增程接口。
这无不说明,未来的汽车市场,电才是绝对的主角,油,顶多算个备胎。
这一切的背后,离不开电池技术的飞速进步。
宁德时代、欣旺达这样的电池巨头,如今已能根据车企的需求,量身定制电池包。
你想要纯电的,它们能造;你想要80度电的增程版,也同样不在话下。
硬件的集成化越来越高,车企自身在核心技术上的研发空间反而被压缩了。
零跑此次能够脱颖而出,与其说是技术上的“黑科技”,不如说是抓住了供应链成熟的绝佳时机,将成本优势发挥到了极致,从而实现了价格上的突破。
如今的消费者,选车不再仅仅盯着品牌、配置、参数这些“面子工程”。
他们真正关心的是:一年到底需要充几次电?
冬天零下几度时,续航会不会大幅缩水?
跑长途时,心里会不会因为电量而发慌?
D19的出现,恰恰解决了这些切肤之痛。
它不是简单的修修补补,而是对整个“开车”这件事的重新定义,它让“可油可电”从一个模糊的概念,变成了一个真正能帮我们解决生活实际麻烦的强大工具。
笔者认为,2026年,至少会有五款主流车型步D19的后尘,共同推动这场变革。
续航焦虑?
它正逐渐成为历史的尘埃。
人们不再将新能源汽车与“跑不远”划等号。
燃油车的式微,并非政策的强迫,而是市场选择的必然。
我们所见的,何止是一辆新车?
分明是一个时代的悄然落幕,一个更清洁、更经济、更智能的出行新篇章的辉煌开启!
这感觉,就像是翻开一本厚重的古籍,字里行间都在诉说着时代的变迁,引人深思,又充满期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