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头联手,如何用新产品硬刚传统车企?这些巨头们通过新品牌、新合作推出的产品,真的能掀起一场市场革命吗?

今年11月21日,2025年广州国际车展在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的展馆里开幕,这本来应该是一场传统车企展示新车的盛会。

但现场的热闹却透露出另一种信号——那些以前听得很熟的名字,比亚迪、华为、吉利、百度,不再各自为阵,反而开始"抱团"出击。

刷短视频的时候你会发现,有关车展的讨论里出现了一个现象:年轻人对方程豹豹8、豹5智驾版这样的新车特别感兴趣,评论区里全是"这配置怎么这么狠""怎么比我之前买的便宜这么多"。

再往下刷刷,又能看到关于集度汽车的讨论,虽然这个品牌的名声不如比亚迪响亮,但它背后站着的是百度和吉利,这两个名字在科技圈和汽车圈都是响当当的。

有意思的是,很多人看到这些新产品之后,脑海里第一个问题就是:"这又是哪个新势力品牌?会不会像之前那些PPT造车一样,说得天花乱坠,最后消声灭迹?"

但实际上,你错了。这些产品的背后不是什么初出茅庐的创业团队,而是行业巨头们在玩一场全新的游戏。

巨头联手,如何用新产品硬刚传统车企?这些巨头们通过新品牌、新合作推出的产品,真的能掀起一场市场革命吗?-有驾

他们不是直接创造新品牌去打擂台,而是通过合作、融合、创新,把自己的资源重新组织整合,向市场投放出新的产品系列。

这种新套路,比单纯的"新品牌"战略要深藏玄机得多。

第一部分 巨头联手,如何用新产品硬刚传统车企

说起方程豹和华为的合作,这件事得回到2024年8月。

当时比亚迪方程豹这个品牌和华为正式签订了一份技术合作协议,重点就是"乾崑智驾"这套智能驾驶系统。


这个合作看起来有点奇怪——比亚迪本身已经有了自己的"天神之眼"智驾系统,为什么还要引进华为的技术?

但如果你深入理解这个决策的逻辑,就能看出来这是一步精妙的棋。

比亚迪的王朝系列主要针对普通家庭用户,这些用户对"自动驾驶"这个概念的认知还停留在比较初级的阶段。

而方程豹这个品牌从诞生的那一刻起,就定位在高端越野车市场,用户群体是那些对科技配置有追求、对驾驶体验有高要求的人群。

正好,华为的乾崑智驾系统在业界有口皆碑,因为华为在AI算法和端到端决策方面的能力确实国际一流。

所以这个合作就成了:比亚迪负责硬件制造、电池技术、整车调校,华为负责智驾软件、人工智能算法、系统集成。

这样一来,方程豹豹8和豹5智驾版这两款车就诞生了。

豹8这款车从2024年11月正式上市的时候,价格是37.98万到40.78万元。

这个价格区间在当时引起了不少关注,因为这个级别的越野车,如果是传统车企生产,价格往往要飞到50万以上。

豹8搭载的是华为HiCar和乾崑智驾ADS3.0,这套系统在实际驾驶中表现如何?

根据一些车主的反馈,在城市道路上的识别能力特别强,能识别红绿灯的倒计时、能提前判断对向来车、能自动避让突然窜出的行人和自行车。

有个做过试驾的记者写过一段话,大意是说这套系统的谨慎程度有点过头,遇到加塞的车子宁愿停在路边等半分钟,也不敢主动并线。

这听起来像是在吐槽,但对于追求安全的用户来说,这反而是个加分项。


豹5智驾版在2025年2月份上市,价格是24.98万和26.98万两个档位。

到了10月份,比亚迪又推出了豹5长续航版本,价格来到26.98万到32.98万元。

这个价格段很有意思,因为它直接冲进了传统SUV市场的主流价格带。

一台传统合资车在这个价位上只能给你一套机械变速箱、传统的内饰、基础的驾驶辅助功能。

但方程豹豹5给你的是电动车平台、华为智驾、比亚迪的电池技术,还有全套的新能源生态。

这就是为什么我说巨头们在玩一场全新的游戏。

他们不是靠砸广告、靠概念炒作,而是真的把自己最核心的技术能力整合起来,做成一款让消费者能摸得到、用得上的产品。

第二部分 为什么巨头们要改变打法

理解了方程豹和华为怎么合作的,接下来的问题是:为什么比亚迪不直接给王朝系列装上华为的智驾系统,反而要专门搞一个方程豹品牌来做这事?

这个问题问得好,答案就藏在市场现实里。

2025年的新能源车市场,已经进入了一个叫"分层竞争"的阶段。

根据乘用车市场分会的数据,到了2025年9月,国内新能源车的销量是125万辆,市场渗透率达到了58.1。

换句话说,买新能源车已经不是什么稀罕事了,而是逐渐成为消费者的主流选择。

但随着市场成熟,消费者的需求也开始分化。

高端市场(30万元以上)被蔚来、理想、阿维塔这些造车新势力占据了,他们的特点是对标智能化、对标续航、对标驾驶体验,用户愿意为科技买单。

中端市场(15万到30万元)是竞争最激烈的区间,比亚迪、特斯拉、小鹏、零跑都在这个区间里猛烈互搏,这是个价格战的红海。

低端市场(10万元以下)被五菱、长安这些以产品力见长的品牌牢牢把控着,他们靠的是高性价比和可靠性。

在这样一个市场格局下,比亚迪要同时占据中低端和中高端,难度确实很大。

如果比亚迪直接给王朝系列装华为智驾,会遇到一个问题:品牌调性受损。

王朝系列的老用户已经习惯了用一个经济实惠的价格买到一台配置丰富的车。

突然有一天,同样的车型多花五六万块钱加装智驾系统,这些用户会觉得自己买早了、买亏了。

而且从品牌价值的角度,王朝系列面向的是工薪阶层、小家庭这样的消费人群,这些人不一定有多高的品牌忠诚度,他们看重的就是那个价格。

所以比亚迪选择了一个聪明的办法:创建一个新的品牌叫方程豹,专门用来装华为的高端智驾系统。

这样做的好处是什么呢?

第一,方程豹可以单独定位为"高端越野、科技配置、设计感强"的品牌,这和王朝系列的家用定位完全不同。

第二,方程豹的用户人群是那些愿意为科技创新买单的消费者,这些人对"新合作""新技术"这种概念的接受度很高。

第三,做一个新品牌不会蚕食王朝系列的销量,反而能开辟一个新的市场空间。


这就是大公司玩的"精准打击"。

巨头联手,如何用新产品硬刚传统车企?这些巨头们通过新品牌、新合作推出的产品,真的能掀起一场市场革命吗?-有驾

同样的逻辑,我们再看一看集度汽车这个案例。

集度汽车是百度和吉利在2021年3月成立的合资公司,百度持股55,吉利持股45。

这个合资公司的产品叫"极越",代表作是极越01和极越07。

极越的定位是什么呢?高端智能汽车机器人。

听这个名字就能知道,这个品牌走的是科技驱动、智能优先的路线,这和吉利自己的帝豪、几何等主流品牌的定位差别很大。

帝豪、几何这些品牌是用来占据比较大的市场份额的,他们面向的消费人群足够广泛。

极越就不一样了,它就是为了抓住那些追求最新智能驾驶技术、不缺钱但缺乏耐心的消费者。

这种用不同品牌去覆盖不同消费人群的策略,在欧美汽车市场已经是常见的了。

比如大众有大众、奥迪、兰博基尼,宝马有宝马、劳斯莱斯、迷你,每个品牌服务于一个特定的市场层级。

中国的巨头们现在也在学这套打法。

宁德时代虽然不造车,但他们和广汽的合作也是这个思路。

宁德时代提供最先进的电池技术,广汽负责车的制造和销售渠道,两家合作推出"巧克力换电"这样的创新方案。

这个合作虽然没有创建全新品牌,但他们在用一种新的产品形态(换电车)去教育消费者、去拓展市场。

巨头联手,如何用新产品硬刚传统车企?这些巨头们通过新品牌、新合作推出的产品,真的能掀起一场市场革命吗?-有驾

巨头们的共同逻辑就是:我不能靠一个品牌吃遍天下,而要用多个品牌、多条产品线、多种合作方式,去精准对标市场上的不同消费需求。

第三部分 这些新合作,真能颠覆市场吗

现在有个关键问题摆在眼前:这些巨头们通过新品牌、新合作推出的产品,真的能掀起一场市场革命吗?

从商业的角度,我觉得答案是既乐观又谨慎的。

乐观的地方在于,这些产品确实代表了行业的最先进水平。

拿方程豹豹8来说,搭载华为乾崑智驾,在城市路段的自动驾驶表现确实超过了很多竞品。

根据第三方的评测数据,在红绿灯识别、行人避让、路口通过等复杂场景中,豹8的成功率达到了90以上。

而且这套系统还能持续学习和升级,用户每使用一次,系统就收集一份数据,这些数据经过处理之后会反馈到华为的服务器,用来优化算法。

类似的优势在集度汽车的极越身上也存在。

极越搭载的是百度Apollo自动驾驶系统,百度在自动驾驶领域的研发投入和积累确实是业界一流的。

所以从硬件和软件的角度,这些新产品都是有竞争力的。

但是谨慎的地方也确实存在。

第一个挑战是消费者认知的问题。

巨头联手,如何用新产品硬刚传统车企?这些巨头们通过新品牌、新合作推出的产品,真的能掀起一场市场革命吗?-有驾

很多消费者对新品牌的接受度还是很低的,他们会问:方程豹是什么品牌?我没听过啊,买这样的车能保值吗?售后有保障吗?

这种心理上的品牌信任赤字,不是靠产品力就能填平的。

你需要花钱做广告、做口碑、搭建渠道,这些投入都是巨大的。

方程豹目前在全国开设了50多家直营店,每家店的建设和运营成本至少五百万到一千万。

加上广告、营销、员工工资,一个新品牌从零做起,要达到消费者能普遍认知的程度,起码需要投入几十亿块钱。

第二个挑战是内部的"左右手互搏"问题。

比亚迪的销售团队是按照品牌来划分的,王朝系列的销售人员和方程豹的销售人员是两个独立的团队。

如果一个消费者既对王朝系列感兴趣,又对方程豹有点意动,销售人员的倾向肯定是把他往自己的品牌里拉。

这样一来,品牌之间就产生了内耗。

宁德时代和广汽的合作虽然没有直接的品牌竞争,但也面临类似的问题。

广汽埃安的销售人员可能会告诉消费者,宁德时代的换电方案虽然新,但埃安的传统充电方案已经很成熟了,为什么要去尝试未经验证的东西呢?

第三个挑战是用户数据的争夺。

当一个消费者买了极越01之后,百度会收集这个用户的驾驶数据、位置数据、偏好数据。


吉利呢?吉利也想收集这些数据,用来改进自己的帝豪、几何产品。

这两家公司在数据上的利益诉求就产生了冲突。

谁拥有用户数据、谁有权利调用用户数据,这些都是合作中需要协调的细节,也是容易产生矛盾的地方。

从这个角度看,这些新合作虽然在短期内能创造一些销量亮点,但要真正掀起行业颠覆,还需要更多的时间来验证和完善。

但是,有一点不容否认:这些新合作代表了中国汽车工业的一个新方向。

以前中国车企都是在想怎么做得比别人便宜、怎么做得比别人快。

现在他们开始思考怎么整合资源、怎么精准对标消费者需求、怎么通过技术创新来创造新的价值。

这种思路的转变,对于整个行业来说都是进步。

第四部分 网友的疑问和答案

一旦这些新产品上市,网络评论区就成了一个大型的消费者发问现场。

有人问:方程豹这个品牌突然冒出来,真的靠谱吗?会不会像某些新势力一样,前两年声势浩大,后来就消失了?

我的回答是:方程豹背后站着的是比亚迪和华为,这两个公司都有深厚的工业基础,比亚迪的电池、电机、电控技术在全球都是一流的,华为在人工智能和芯片设计方面也是业界翘楚。

所以方程豹不会无故消失,但它的销量能否达到预期,还要看市场的接受度。

有人问:这些新产品的价格这么低,是不是减配了?

现在的情况是,新产品反而在某些方面更舍得堆料。

比如方程豹豹8虽然用的是插混技术,但它搭载的发动机和电池组件都是比亚迪自研的,所以成本控制得很好。

加上华为的智驾系统本身就是通过规模化应用而降低成本的,这两个因素合在一起,就让豹8能够用相对较低的价格提供高端的体验。

有人问:为什么这些巨头不直接给自己的主力品牌加上新技术,反而要另起炉灶?

这个问题的答案就涉及到品牌策略了。

升级一个已经存在的品牌,意味着要改变消费者对这个品牌的既有认知,这个代价往往很大。

创建一个新品牌成本也很大,但好处是能够给消费者一个全新的、清晰的品牌承诺。

新品牌说的是:"我就是为了适应新时代的消费需求而生的,我代表最新的技术,我不拖着历史包袱。"

这样的品牌定位对消费者的吸引力往往更强。

还有人问:这些合作产品的质量能保证吗?售后服务跟得上吗?

从目前的情况看,比亚迪和华为在售后方面是共享资源的。

比亚迪在全国有四千多家4S店,方程豹的车主也可以去这些店做保修维护。

华为的服务网点虽然没有这么多,但在主要城市都有授权服务店。


而且现在的新车基本都是远程诊断、远程升级的模式,一些小问题根本不用去店里,在线就能解决。

所以从这个角度,质量和售后的担忧倒是相对较小的。

结语

站在2025年11月的这个时间点来看,中国汽车产业正在经历一次深刻的重组。

这种重组的特点不是某个新品牌一鸣惊人,而是整个生态的重新编排。

巨头们不再是单独作战,而是通过合作、共享资源、精准定位消费市场,来推动行业的演进。

方程豹和华为的合作只是这股潮流中的一个缩影。

类似的合作还在以各种形式展开:宁德时代和广汽合作推换电,百度和吉利联手造极越,所有这些都指向同一个方向——整个行业在做一次深度的整合和升级。

这种升级的最终受益者是消费者。

因为这意味着消费者有更多的选择、更好的产品体验、更合理的价格区间。

你现在要买一台25万块钱的电动车,有方程豹豹5智驾版,有零跑某某,有比亚迪某某,选择权在消费者手里。

这和几年前的状况完全不同,那时候你的选择其实很有限。

但是,这种整合也带来了新的挑战。


小的新势力品牌要怎么在这样的竞争格局中活下去?传统车企要怎么调整自己的战略?消费者要怎么在眼花缭乱的选择中找到最适合自己的产品?

这些问题都是接下来的课题。

对于即将走进广州车展的消费者来说,你可能会看到很多陌生的品牌、很多新颖的产品。

别被这些表象迷惑了,深入了解一下这些品牌背后的技术来源、资金支撑、长期规划。

你就能看清楚这不是一场虚假繁荣的闹剧,而是一场真实的、深层的行业变革。

未来的汽车市场会更加拥挤,也会更加精细化。

活下来的品牌一定是那些既有强大的资本支撑、又能准确理解消费者需求的企业。

而这正是中国的这些巨头们正在做的事。

他们早就看清了这一点,所以才会有今天的这一系列动作。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