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社会上流传着一个让很多国人心里不太舒服的说法,那就是“国产车就算再发展二十年,恐怕也造不出丰田那样的发动机”。
这句话在十几年前,甚至几年前,都还很有市场,它像一块沉甸甸的石头,压在许多关心中国汽车工业发展的人们心头。
大家会问,我们的汽车工业发展了这么多年,为什么在最核心的发动机技术上,似乎总与世界顶尖水平隔着一层窗户纸?
然而,时至今日,当我们重新审视这句话,会发现世界早已变了模样,当初的那个问题,或许已经有了全新的答案。
我们必须客观地承认,丰田的发动机在燃油车时代,确实是工业制造领域的一个标杆。
任何一个拆解过丰田发动机的技师,都会对其内部零件的精密程度、设计的巧妙以及材料选用的考究表示赞叹。
那种近乎于艺术品的机械质感,代表了传统内燃机技术的高峰。
正是基于这种扎实的技术功底,“省油、耐用、开不坏”成了丰田汽车最深入人心的标签,也为其赢得了全球数以亿计用户的信赖。
这种对技术的专注和对品质的追求,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匠人精神”,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是丰田乃至整个日系车企引以为傲的资本。
然而,再坚固的神话,也经不起现实的敲打。
近年来,这块闪亮的“匠人精神”金字招牌,却开始出现了裂痕。
去年,丰田旗下的全资子公司大发工业,被媒体揭露出在车辆安全碰撞测试中存在长达三十年的系统性造假行为,波及数十款车型。
三十年,这个时间跨度足以让几代消费者在毫不知情的情况下,驾驶着存在安全隐患的车辆。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今年丰田汽车自己也公开鞠躬道歉,承认在多款柴油发动机的功率测试中存在数据造假问题。
这些事件接连发生,严重动摇了公众对于其“诚实可靠”的传统印象。
人们开始意识到,原来被奉为圭臬的“神话”,背后也可能隐藏着不为人知的一面。
真正给这场争论带来转折点的,是混合动力技术的竞争格局变化。
在过去,丰田凭借其THS混合动力技术,在全球范围内建立了一道密不透风的专利墙,几乎垄断了市场。
其他车企想要发展混动,要么支付高昂的专利费,要么只能绕道而行,效果往往不尽如人意。
但是,专利总有到期的一天。
2019年之后,随着丰田核心专利的陆续失效,长久以来被压抑的中国混动技术迎来了爆发式的增长。
以比亚迪的DM-i超级混动为代表的国产技术,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其中,比亚迪的骁云-插混专用1.5L高效发动机,其热效率达到了惊人的43.04%。
这是一个什么概念呢?
通俗地讲,就是衡量一滴汽油有多少能量被有效转化为了驱动力,这个数值越高,意味着发动机越高效、越省油。
而这个数据,已经超越了丰田混动系统发动机的水平。
当搭载DM-i技术的比亚迪车型以极具竞争力的价格进入市场,并迅速获得消费者青睐时,事实已经证明,在混动这个关键领域,我们不仅追上了,甚至在某些方面实现了反超。
当然,有人会说,混动是新领域,那么在传统的纯燃油发动机上,国产车是否依然落后?
这种看法,也已经跟不上时代的发展了。
我们看看近几年的国产发动机,无论是奇瑞的鲲鹏动力1.6T,还是长安的蓝鲸NE动力平台,其账面上的功率、扭矩等核心参数,早已不输给同级别的合资品牌发动机,甚至在一些数据上还更有优势。
比如长安的蓝鲸NE发动机,其热效率也突破了40%的技术门槛,这在过去是被认为只有顶尖国际品牌才能达到的高度。
这时候,总会有一些声音质疑“参数好看,实际油耗高”,认为存在“虚标”问题。
但有趣的是,当我们讨论油耗真实性时,一个事实却常常被忽略:就在去年,丰田汽车因在美国市场虚报旗下坦途皮卡和红杉SUV的燃油经济性数据,被美国司法部处以高达近两亿美元的民事罚款。
可见,在参数标定这个问题上,所谓的“国际大厂”也并非完美无瑕。
更重要的是,我们必须认识到一个根本性的变化:汽车工业的赛道,已经变了。
如果说燃油车时代,比拼的是拥有百年积淀的机械工程、精密加工和供应链管理体系,我们作为后来者确实是在奋力追赶。
那么,新能源汽车时代的到来,则像是一次彻底的“掀桌子”,它把竞争的核心从发动机、变速箱,转移到了电池、电机、电控这“三电系统”上。
在这条全新的赛道上,所有参与者几乎都站在了同一起跑线,而中国车企凭借着前瞻性的布局和巨大的市场优势,抓住了这个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
如今,在全球动力电池领域,宁德时代已经连续多年稳坐装车量第一的宝座,其客户名单里不乏宝马、奔驰、保时捷这样的国际豪华品牌。
比亚迪自主研发的刀片电池,通过了行业内最严苛的针刺试验,成功解决了新能源车主最关心的安全焦虑问题,为动力电池的安全树立了新的标杆。
根据最新的市场数据,今年前五个月,中国品牌在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的份额已经攀升至60%以上。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丰田等传统巨头在电动化转型中步履维艰,其推出的纯电车型在市场上反响平平,甚至在欧洲需要通过大幅降价来清理库存。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如果还有人执着于讨论发动机活塞与缸壁之间零点零几毫米的间隙,就好比在人人都用智能手机的时代,去赞美一把算盘的木料有多么珍贵,其工艺有多么精湛。
这并不是说精密制造不重要,而是说,竞争的焦点已经完全转移了。
今天的消费者在选择一辆车时,更关心的是它的智能座舱是否流畅,语音助手是否聪明,辅助驾驶系统能否在拥堵路段解放双脚,超级快充能否在喝一杯咖啡的时间里补足几百公里的续航。
当汽车的方向盘都可以被触控屏取代,当车辆的性能可以通过OTA在线升级来提升时,谁还会趴到发动机舱里去数螺丝的数量呢?
这场深刻的动力革命,比拼的不再是单纯的机械精度,而是谁能将激光雷达、高算力芯片、卫星通讯等前沿科技,以更亲民的价格带给消费者;比拼的是谁的能源补给体系更完善,谁的软件生态更丰富。
当比亚迪的工厂已经开到泰国,向日本本土出口右舵汽车;当奇瑞等中国品牌在俄罗斯等海外市场,一步步蚕食传统日系车的份额时,我们看到的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
丰田的掌门人丰田章男先生,前几年还在公开场合批评电动车,认为其不够环保、是“低级产品”,这种言论,听起来与一百多年前马车夫对刚刚诞生的汽车的抱怨何其相似。
当中国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开始为全球市场提供核心动力时,那个曾经关于“发动机”的争论,其声音早已被新时代车轮滚滚向前的轰鸣所覆盖。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