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汽车越硬越安全”和“扭转刚度越高越好”,这些说法到底靠谱吗?别被你在车展、销售厅听到的宣传给带偏了,咱们今天就聊聊汽车安全这点事,不整虚的,直接上干货。
首先,汽车的骨架就是传说中的“白车身”,它有没有安全感,主要看两块:材料强度和抗扭强度。这两个词听着都挺硬气,但其实是两回事,不同位置用不同钢材,功能完全不是一条线上的。
乘员舱,也就是你坐的那地儿,必须得硬,没商量。这部分结构在发生碰撞的时候不能塌,不能变形,否则车里的人就会很危险。所以判断乘员舱靠不靠谱,关键是看它用了多少热成型钢。注意,别被“高强度钢”给忽悠了!热成型钢比高强度钢硬得多,抗撞、防断裂,关键时刻能保命。
碰撞试验那会儿,真正负责保护乘员空间的,就是什么A柱、B柱、C柱、车顶、车门这些位置的热成型钢。这玩意用得多,安全性自然拉满。比如车企里常被拿来当安全典范的沃尔沃,像XC90这种车型,热成型钢的用量能到40%,普通车顶多也就十几、二十多。你要是看一辆车乘员舱热成型钢用量低于15%,那基本就能断定它安全这块只能算一般。车企老宣传高强度钢其实就是糊弄,真正硬的还得是热成型钢。
那车头和车尾就不一样了,这两个地方反而不能太硬,要能吸能才管用。啥叫吸能?就是碰撞的时候先变形、先溃缩,用自己“吃掉”大部分撞击力,给乘员舱解围。所以有时候你看到车头撞了七零八落,不代表这车不结实,反而说明它安全设计做得到位。只要乘员舱空间没事,车头散了就散了,反正人安全就行。像发动机掉出来、轮胎滚出去,那都不是事儿,修车贵歸修车贵,命是自个儿的最重要。
当然了,各家车企考虑维修成本,有的美系豪车车头车尾也做得硬得离谱,被大家戏称“公路坦克”,看着撞了像钢疙瘩,但其实没啥意义。如果能量全传到乘员舱,那多出来的硬度只是多挨一刀,舒适性和维修都更拉跨。车安全本来就是权衡,能吸能的该软就得软,该硬就得硬。
扭转刚度这玩意,也别高看了。它是车身抗扭曲、抗弯折的指标,比如越野、过烂路、压坑这些场景特别重要。扭转刚度高,车身不容易有响动,跑烂路更稳。但是它和安全没啥直接关系。你车扭转刚度再高,白车身乘员舱热成型钢一塌糊涂,碰撞试验照样挺尸。高扭转刚度说到底更偏向操控和越野体验,转弯时行云流水,车不“散”,但坐起来也会更颠,舒适性不太友好。
现在新能源车最爱标榜这个扭转刚度,说得跟“买了必安全”似的,实际上就是套路,买车不能只看这一个数字。顶多说明你开起来路感清晰,不代表撞了就没事。
其实安全测试怎么做?正规碰撞试验考察就是那一圈乘员舱能不能撑得住、形变多少,门框有没有扭曲,A柱B柱顶不顶住。高分车型也都在这里下狠料,关键部位全是顶级热成型钢,前后吸能区才是设计软性溃缩的,不然冲击波全传给你,气囊、安全带也救不了你。
如果再扩展一点,汽车安全还得靠辅助,比如气囊、安全带这些系统。当结构做好了,电子辅助再给力,比你钢材硬上天都强。车子安全说到底是门平衡的艺术,不是所有位置都用一块铁疙瘩越硬越好,也不是所有数字都能当指标。买车千万别轻信销售的话术,安安分分看结构、问热成型钢比例,碰撞成绩谁都能查,别靠花里胡哨的数据。
其实车子设计就跟盖房子差不多,住的那屋得牢靠,门口院墙得能拆,地基要撑得住,屋顶不能塌。你说院子变形了,楼梯断了,只要卧室稳得住,基本就是合格产品。工程师设计的都是“软硬结合”,不是越硬就越牛,能量传递才是真大头。
你再看市面上的安全标杆,大众、丰田这些也都是乘员舱狠下功夫,其他位置灵活处理。模仿个坦克形态,跟实际安全关系不大。中国有句老话,宁折不弯的是树枝,不是人命,别为面子强抬杠。扭转刚度高的车,开山劈石没问题,但日常用处有限,终于撞车,还是靠结构保命。
从技术进步看,材料、设计、电子辅助每天都有新招,买车不能只看宣传册。宣传口号都好听,实际还是要落到碰撞成绩、结构设计这些硬指标。车厂也都晓得,宣传热成型钢不如吹“硬度”“刚度”容易让顾客兴奋。理性消费,功课还是要做足。
总之买车安全这一摊,说到底不要想当然。乘员舱一定要硬,用料越高端越靠谱,车头车尾得能吸能,出了事故你才能毫发无损。扭转刚度不是万能药,操控里头是个好词,但不是安全的金牌。车好不好,关键看碰撞成绩和结构设计,不靠几句销售话术,也不靠几个花里胡哨的数据。
一句话,做买家要明白,安全这事是门技术活,里头有诀窍,别被表面唬住,选车还是得靠真本事。
本平台致力于传播有益于社会发展的正能量信息,若发现内容有误或侵权,请及时告知,我们将认真核实并改进。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