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车设计“撞脸”严重,如何破局?
开篇:
哎,最近一看新能源汽车,咋都长得一个样啊!这不,刚出来一款新车,我还得仔细瞧瞧,生怕和哪款“老熟人”撞了脸。这不,今天就来跟大家聊聊这个事儿,看看这些新能源汽车设计同质化的问题,究竟有多严重,又该怎么破?
正文:
一、外观设计:符号化元素的集体狂欢
这新能源汽车的外观设计,简直就是符号化元素的集体狂欢。封闭式前脸、贯穿式灯带、黑白灰配色,这三大标配,简直成了行业的统一模板。你说,这样的设计,辨识度能高吗?据统计,2023年全球新能源汽车设计雷同率已突破70%,六成用户都遭遇了“认车困难”。
二、内饰设计:极简主义的过度复制
内饰设计就更离谱了,一块大屏加少量按键,就成了新能源汽车的标准范式。从10万元级到50万元级车型,座舱布局高度相似,这科技感是有了,可操作便利性却下降了。这种“降本导向”的设计,让内饰沦为“标准化模块组装”,品牌特质都没了。
三、技术路线:跟风式创新的集体迷失
技术路线的趋同,比设计元素的复制更具危害性。增程式技术与补能方案的扎堆布局,就是最例子。曾经由理想汽车带火的增程式路线,如今吸引了数十家车企涌入,导致增程市场出现下滑。这种跟风行为,不仅造成资源浪费,还透支了用户信任。
四、产品定位:细分市场的扎堆内卷
产品定位上,10-20万元家用SUV和20-30万元中高端轿车两大细分市场,成为同质化最严重的“重灾区”。这“你有我有”的配置竞赛,让车型失去了独特记忆点,只能陷入价格战。
五、同质化根源与破局微光
同质化的根源在于“风险规避”和“成本控制”主导了设计决策。但行业已出现破局迹象:MG4以中式美学为内核,实现品牌认知度40%的增幅;工信部新规鼓励设计专利,推动车企建立设计护城河;AI定制化技术正在兴起,让用户参与设计成为可能。
结语:
新能源汽车设计同质化,已经成为行业发展的最大障碍。如何摆脱跟风心态,在美学表达、技术创新与用户需求间找到独特平衡点,实现从“制造”到“创造”的跨越,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吃瓜群众突然悟了,新能源汽车的设计,还是要有“灵魂”啊!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