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在看中大型车的销量榜单的时候,心里总觉得现在的格局变了点。你知道吗?2025年8月这个时期,稍微看了下数据,小米SU7居然能做到将近2万辆的销量了。这数字,不算特别大,但在中大型市场里已经算是领头羊了吧。比起那些老牌豪华车,简直像一股新鲜血液冲出来。
我跟朋友聊天时,他说:这车看着真不错,价格比奥迪A6L还便宜,开的体验也不差。我刚才翻了下笔记,也翻了翻相册,突然想到:小米SU7用的那套微电控,就像手机用的处理器一样,给它带来的动力响应,说白了就比传统燃油车反应快了点。这不禁让我偷偷猜测:传统燃油车怎么能在电动冲击下依旧站得住脚?大概他们的研发思路也有点像修车时换件,只换必要的,毕竟,整个供应链要一切适应电动车出的难题也不少。
说到供应链,就真像买吃的,东西不能一锅端,要有配料表,说白了就是材料成本。像我跟装配线工人聊过,他笑说:电池成本贵得离谱,前段时间都在考虑换供应商。这点,我估算过,当前一块三元锂电池成本大概在1200到1800元(样本有限,估算),折算百公里电费,算上充电损耗,差不多在3块钱左右,算得过来是很经济的。
这个市场的竞争,和我开车每天在城市堵车的感觉差不多——看似平静,但其实暗潮涌动。比如说,同价位的药标车里,风云A9L和日产N7的销量都在10000+,但风云A9L,它的驾驶感和内饰设计,我试过,确实比日产的要顺手一些。有人说,这车就是个改良版的风云,说得也没错,但我心里总觉得,为什么大厂的技术堆砌,反而让我觉得没新意?
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可能是自己最近对创新的定义实在太宽泛。其实就像买菜,总想着吃得健康点,不追求所谓的新奇,反倒是用得舒服更重要。传统豪华品牌还是坚持他们的套路——价格贵、品牌溢价,总让人觉得你们还想靠多久?奔驰E级和宝马5系的销量,也就一千多辆,那只是个象征吧。
你是不是想问,2025还能跑多远?新能源的冲击是不是只在起步?嘿,说得不错。我其实压根没想过让新能源全吃掉传统的市场。你知道,汽车就像打游戏,有时要吃经验值,不光靠硬件堆出来的硬实力。但这几年,新能源占比越来越大。银河星耀8和小鹏P7+卖得不错——至少在那个电动汽车的圈子里,它们算是头部。
我不禁想到:购买这个价格层次的消费者,他们对油耗是不是都以少点油费,节省点成本来衡量?如果说,每百公里燃油成本大概在6元左右(这段先按下不表),那么电动车的电费实实在在少了很多。偶尔有人问:开电动车会不会很麻烦?我心里想,麻烦其实就像是换个充电器的事情——充电站还不够普及,还是觉得走到哪都找电桩有点头疼。
但品牌认知和溢价能力这事也不能忽视。比如沃尔沃S90、捷豹XFL,销量都在千多辆左右,明显是品牌溢价下降了。为什么?你说,是因为别人都在电动化,他们还在坚持油车,无聊。
我得打个比方:就像我小时候踢足球,刚开始都觉得脚感重要,但后来发现队友的配合更重要。汽车也是,单单拼什么配置豪华不够,还得有用起来的舒服感。可现在市场的舒服感变得很难衡量:千人千面。
这个市场里,车型排名第25名以后的销量都不足500辆,包括一些不入流的新能源车和一批传统燃油车(大部分也快到崩溃边缘了)。‘岚图追光’、‘凯迪拉克CT6’……你觉得,这还能支撑多久?我估计,可能还不到三年吧——除非他们能搞个超大促销,但那不是长远之道。
说到这,我还想到:高端市场的车型,为什么都没能超过2000辆?比如腾势Z9GT、阿维塔12,说实话,我都还没见过几次身边的人用。大概高端电动车,还是要一段时间的培育,像养花一样,得细心呵护。
(这段先按下不表)哎,但我一直在想,市场的洗牌到底什么时候是真正完成?有时候觉得,比拼的还不是技术,而是用户的认知变迁,你争我夺,最终留下来的,或许就是真正会用的人。
看着天色渐暗,车库里的那台老车,忽然想:到底是技术更重要,还是感情?开着不几百公里的电动,心里还会有点怀念油车的踩油门那声咕咕的感觉。而且,不知道你们这些朋友会不会想,什么时候,我也能像看电影一样,轻松开走一辆车?那会不会太遥远?
或许,要到我下次再去一次车展,顺便摸摸那些新出的电动大坨坨,才能知道——这个市场,到底下一步会走到哪儿。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