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深夜在城市边缘遛弯,看见一台SUV正对着你缓缓前进,前脸点亮,格栅发出鬼鬼祟祟的白光——不用慌,那不是流动KTV,也不是路边广告牌跑路了,是奔驰新电动GLC在向你“致敬”。我承认第一次看到这车的正面时,脑海里闪过的不是汽车风格,而是健身房那种隔断玻璃,夜班保安拿LED手电送灯光晚安。
设计师们说自己“矛盾”,其实矛盾得很具体。你如果习惯了如今电动车的“无脸式”美学,那这辆奔驰就像下一盘戗沙,格栅巨大到光污染,亮闪闪地跟老奔驰260SE时代格子元素结合,不仅亮,还竖着亮。设计官出来给圆场,说都是在致敬经典。把六十年前的竖格栅装在新一代电车上,还灌进发光体,这混搭风格一下子让德式严谨变成了假日酒吧的调酒师,美其名曰怀旧,骨子里更像是设计库库存清仓。
从侧面看,这“格栅墙”更猖狂。SUV的高大本应带点厚重感,但奔驰这次做成直上直下,甚至略有内倾,像是堵在小区门口的快递分拣枢纽。可等你视线移向后部,满眼又是柔和流线,D柱倾斜,车尾轿跑。前硬后软,前格栅硬汉,后车身绵羊,这设计对话大概是:“今天我很传统,但明天想当先锋。”端起喝豆浆的碗,乐滋滋搅咖啡。
技术上更是“腊肠狗系”比例。电动车都追求更长轴距和低重心,奔驰当然不能落后。可无奈的物理法则让车侧都变成长条,视觉冲击力远不及燃油车。如今电池包是个魔咒,设计完美要让位给空间安排,老设计师估计得拿回尺子重新商量:“这条狗能不能短点?”
内饰反倒不走极端,一块无缝大屏幕悬浮于中控台上,顺眼且存在感满满。如果你是那种中控要“有里有面”的老派司机,这一块屏就能让你喘口气。至少里面的“矛盾”,比外头收敛多了点。奔驰知道,市面上的科技风很像饭圈,为了让你觉得买车也是赶趟时髦,这块屏越大越是一种安慰。
说起来,今年慕尼黑车展玩怀旧成了新主线。奔驰、宝马、奥迪这仨老字号,几乎一起下老本去了。宝马新iX3前脸简洁到可以做面点师,奥迪概念车直接把格栅隐形,只有奔驰没商量,直接把格栅做出“灯厂”级亮度,一副暗夜广告的架势。讲真,如果流量可以用车灯计量,这格栅能直接包办五环广告费。
其实现在欧洲“老钱”车企比拼怀旧已到极限,创新嘛?还得看看那些“被收购的”沃尔沃和路虎,至少还有点新鲜感。最让人心里发毛的,是中国车企的逆袭,设计师像采蘑菇一样从欧洲挖过来,蔚来、阿维塔这些新裂变势力,简洁到底,未来感破表。欧洲老厂估计得再请心理医生做个危机干预:我到底还会不会设计车?
奔驰这次想用“情怀”做杀手锏。这套路从球鞋到衣服用了一遍又一遍,但问题来了:花几十万买车,我要的是一种进步的生活方式,不只是陪老爷爷回忆青春。那块发光格栅,是要提醒你“我曾经很伟大”,还是说“我已经没什么新鲜菜了”?每个人心里有数,但没人会冲动得买情怀买到家门口停不下。
倒退还是创新?致敬还是迷失?其实市场是不会投感情票的。奔驰这次设计,就像中年危机阶段最典型的那种,一脚踩在回忆,一脚伸向明天,中间肚子卡在现在。他们想两边都沾点甜头,最后却变成两面不讨好。
做刑侦多年,见得最多的就是“证据链上逻辑断裂”。这奔驰新GLC就是设计上的逻辑跳步,一端玩硬格栅、另一端飘流线,正反派没分清,观众还没吃上瓜就被请喝了花灯。事后设计师发了声明,解释传统,就像嫌疑人出庭后补充证词。“我们是为了弘扬经典”,可明眼人都知道,这是在从经典与新潮之间左右互搏。
其实这不只是奔驰自己的纠结,也是整个老牌行业的集体焦虑。曾几何时,德系豪华品牌是创新标杆,现在却变成怀旧仓库。前脸挂着光辉历史,后屁股指向未来技术,一辆车硬生生改成了双面人生。客户买车,是买故事还是买体验?能不能两全,还是必须自选一条路?
最后,说一个不太体面的老设计师笑话。曾经有人给奔驰提建议:“要么你好好做情怀,当个豪华电子玩具;要么干脆做个彻底未来感,格栅一把关掉,玩点科幻。”结果设计师憋了个中间态,格栅亮得能给路边小吃摊照明,车屁股又收着一脸高冷,连小区门口保安都要问:“这是SUV,还是啥跨界剧?”
也许这才是奔驰今年给行业上的一课:在传统与创新之间,优柔寡断,有时比拍脑瓜断言还要刺激市场。毕竟,没人会因为格栅会发光就爱上一辆车,但谁又能在情怀和新意之间轻易做决定?你说买车,到底是冲着梦,还是奔着现实?
下次看到一辆奔驰电动SUV冲你一通灯光时,不妨想想,车企要是也会中年焦虑,这车会不会就是“矛盾的化身”?
本新闻严格遵守新闻职业道德,倡导积极价值观念。如有内容争议,欢迎监督指正。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