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辆车,究竟该先好看,还是先安全?2025年11月16日,雷军在微博连发三文,罕见动怒:“网上有不少人断章取义、歪曲抹黑。”一句“好看是第一位的”被抽离语境,竟成了质疑小米汽车安全底线的导火索。
这并非突发奇想的公关回应。早在2023年底,雷军便已系统阐述小米SU7的安全设计:车身高强度钢与铝合金占比超90%,扭转刚度达51,000 N·m/deg,电池采用电芯倒置技术,安全测试超1000项——是国标的20倍。他反复强调“安全是前提”“安全高于一切”,构建起被动、主动、电池、隐私四重防护体系。这些本为建立信任的技术宣导,却因一句设计美学的表达被舆论反噬。
争议的根源,在于“好看是第一位的”这句话被剥离了完整语境。雷军原意是在讨论外观设计优先级时强调视觉体验的重要性,与安全的基础性并不冲突。小米推出数十种车漆、精心打磨轮毂造型,是对“极致体验”的追求。但网络传播惯于截取尖锐字眼,将“第一位”误解为“唯一重要”,进而推导出“牺牲安全换颜值”的荒谬结论。这种误读,实则是公众对新势力车企信任脆弱的投射。
智能网联时代,汽车的话语权正从工程师转向用户感知。设计不再附属,而是产品竞争力的核心组成部分。特斯拉靠极简美学打开市场,蔚来以服务与颜值建立品牌忠诚。小米坚持“好看”并非轻浮,而是深谙消费逻辑:安全是底线,不犯错;设计是高线,赢认同。两者本不该对立,却被舆论场强行二选一。
真正值得警惕的,不是一句被误读的话,而是网络黑公关与流量操弄对产业创新的侵蚀。雷军在世界智能网联汽车大会上呼吁抵制“水军乱象”,正源于此。当技术投入被曲解为营销话术,当系统性安全设计敌不过一句断章取义,企业不得不耗费精力自证清白。这不仅是小米的困境,更是整个中国智造面临的舆论挑战。
安全从不需要宣言来证明,而是由结构、材料与测试数据沉默支撑。真正重要的,不是谁喊得响,而是谁在实验室里熬过最后一个夜晚。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