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万元购买吉利星愿电车不到两周出现充电异常无法满电,消费者质疑质量问题引发广泛讨论

7万元买的吉利星愿电车,刚不到两周就出现了充电异常。满电状态迟迟无法达到90%以上,自动提示充电异常,想起朋友的邻居也是买了省钱货的电车,续航一共才估算160公里(体感/估算,样本少),开玩笑说买车就像买菜,便宜货除了拉风,耗能也大。

我刚翻了下自己的相册,想到那天去4S店看车,销售刚好跟我说:这款车价格很实惠,但充电快不快,得看充电桩。你知道吧,现在充电桩真是个难题,几十个品牌、各种接口乱成一锅粥。当时我心里就有个嘀咕:是不是充电方式太单一,才会出了问题?反正我自己接触过几家维修,很多外挂充电线生态就是散养,一家店用一套,另一家没法插。

7万元购买吉利星愿电车不到两周出现充电异常无法满电,消费者质疑质量问题引发广泛讨论-有驾

更细一点讲关键:这车用的那个快充我觉得跟平常日常用的手机快充比,差远了。手机快充几乎半小时到八九成,车子还不一定能满,估计能充到70%左右就算行了。难怪出状况,估算每天跑个50公里,充电1小时,略嫌烦人(这段先按下不表),其实用车对快充的依赖挺大的。

你有没有想过,研发团队到底是不是有个心理压力?快充技术本身就像个装修工程,多变,折腾。想象一下:在供应链环节,一组材料供应商只负责母线,一组负责芯片。就像买零食,想要零食拼盘,要被不同货架的包装瓷砖拼凑。供应链稳定不稳定,直接影响车主的体验。

一个实际的例子:我那朋友,他家去年买了个比亚迪唐,差不多也是这个价位,续航一百多公里(估算/样本少),充电速度也快,一小时能充到八九成。他告诉我:有次半夜出事了,充电桩突然不给电,折腾半小时才搞定。这让我疑问:是不是设备质量差异导致的?还是用料不讲究?(这是一句心里自己琢磨的:或许他们的电池供应商更靠谱点?不过我没细想过,这可能是个误区。)

7万元购买吉利星愿电车不到两周出现充电异常无法满电,消费者质疑质量问题引发广泛讨论-有驾

我注意到,有些车主抱怨复合体验比想象中差。花了那么多钱,车身塑料还散发塑化剂味道,甚至空调出风口的塑料色差明显。你会不会觉得,车虽说7万元,整体做工却像30万以内的焊接?品牌背后有个压价逻辑。供货方知道车企要控制成本,零部件就会用差强人意的。

我曾问过一个维修工:你觉得这些低价车的最大问题在哪里?他笑着说:除了用料差,最坑人的是那些电池。去年遇到个零件黄牛,拆车卖零件,电池用过一两次,然后再嫌麻烦扔掉,堆在仓库里。我一想:库存里那些二手电池会不会被重新用在某些翻新车上?但市场只能猜测了。

说到节能:我算了下,车子每小时费油10度电(估算/体感),跑一小时大概几块钱(这还在电价低时)。如果每天跑50公里,算一算,百公里能用掉5度电,花费也就2块多点,百公里成本差不多一块钱(这个数很粗糙)。要是遇到堵车,耗电会大幅上升。从我自己车一路观察,油电比优于纯油车,省钱一半。

7万元购买吉利星愿电车不到两周出现充电异常无法满电,消费者质疑质量问题引发广泛讨论-有驾

觉得这车质量堪忧有点偏激,但坦率说,它让我感受到一个问题:便宜货在研发和品质控制这块,是真的拼压力吧?就像买菜,便宜货你得仔细挑,不然随时可能出事。我印象深刻的是:某次朋友的车,晚上充电完毕,第二天出门,发现电池容量少了五六个点,充电器提示异常。这个提示本身都像在提醒我:这技术还不成熟。

我又在想,市场对这些便宜货的容忍度是不是比我想象中还高呢?毕竟,人大部分买车不是为了炫酷。你觉得,现在的消费者,是不是有点贪便宜到忽略质量?还是设备监控太差,导致出现这些误差?好像,车子在智能化管理上,还远没有达到自己会说话、自我检测的水平。

7万元购买吉利星愿电车不到两周出现充电异常无法满电,消费者质疑质量问题引发广泛讨论-有驾

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这段先按下不表)但我相信,如果未来充电基础架构更完善,便宜的电动车其实还是有市场的。只要充电速度和安全能保证,谁还会在意车头塑料差点,否则就像买罐沙拉,外表好看,里面空空如也。

有时候我真觉得,汽车行业的良心还是不少的,只是它为了赶进度、压成本,可能就牺牲了些东西。像我身边一些销售,面对用户的投诉,经常说充电就是这样,大家都惯了。我心想:他们惯了?你自己心里也觉得难过吧。

你有没有考虑过,真正能让电动车走得更远的秘密武器,是不是那一块块写满高端标签的电池?还是技术的持续突破?还是他们光靠便宜赚快钱撑到某个临界点?我其实很喜欢琢磨这些问题,毕竟,一台车的背后,是无数人的心血,也是一场买不起的电影。

7万元购买吉利星愿电车不到两周出现充电异常无法满电,消费者质疑质量问题引发广泛讨论-有驾

(想起一个问题:你觉得,未来的车,是否会变成会说话会自己修的智能伙伴?还是会变得像仓库一样,没有人情味?)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